版面选择

不知疲倦的摆渡者:姜荣建

2019-04-17

姜荣建,主任医师,心内科主任。1983年毕业于原华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现任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常委,成都市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常委。从事心血管疾病治疗和研究近30年,擅长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高血压等疑难病例的诊治。

心内科主任姜荣建的办公室抽屉里有两个宝贝盒子,里面装着一摞厚厚的卡片,密密麻麻写满了工整的字迹。这是他年轻时候写的读书笔记。为了便于保存,他把原来的笔记用相机翻拍下来,小心珍藏着。时光如白驹过隙,行医30年,这一路的点点滴滴温暖着他的记忆,化为他不断前行的动力。从住院医生成长为一名读“心”专家,姜荣建主任凭着勤奋与踏实孜孜不倦地追逐梦想,他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摆渡者,不仅将无数心脏病患者从死亡边缘渡向新生,也将许多年轻的医生渡向成功的彼岸。

天道酬勤 成功没有捷径

1983年,从原华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毕业的姜荣建被分配到疾控中心,一心想从事临床的他想方设法才进了省医院的大门。一次的选择就注定了一辈子的奉献。为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他格外用功。

姜荣建爱学习的劲头儿在医院里是出了名的,光是那一摞摞厚厚的笔记就可见一斑。在临床中他善于发现和感悟,敢于探索新知。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写文章,在科研氛围还不浓厚的八十年代,他工作头三年就已经发表了7篇论文,这让他在当时的医院里成为年轻有为的风云人物,并在第三年被破格批准担任住院总。在之后多年的行医生涯中,学习、不断地学习,已经成为他生活中的主旋律。

不断创新 为心脏注入新的活力

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和医疗器械的不断改进,心血管内科学近年来发展迅猛,很多以前认为正确的观点和治疗手段被质疑。因此,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和提高自身业务素质至关重要。科室定期组织业务学习,包括危重病及疑难病例的诊治、专业目前的发展现状及热点问题等,认真学习新知识,新疗法,积极应用到临床工作中。

为了给科室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姜荣建主任多次派出医生外出学习新技术和新业务。2012年下半年,心内科成功开展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手术,填补了我院在这一项技术上的空白。短短半年间就成功完成200余例,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为病人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和实惠。在肥厚型心肌病介入治疗方面,也实现了零的突破,成功为一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进行了室间隔化学消融手术,免去了患者开胸手术的痛苦。复杂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疗,如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房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等的Carto三维标测和射频消融手术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离开临床 医生则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临床,是一个医生的行医之本;病人,是医生最好的老师。医生离开临床,则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临床中学习,是姜荣建主任对医生们的第一要求,也是他培养人才的第一理念。姜主任强调,一个合格的心内科医生一定要具备扎实的大内科基础再加上娴熟的专业技术,只有根基稳了,才能发展壮大。

心内科下设四个亚专业,包括冠脉介入、心脏电生理、起搏器、结构心脏病。姜主任注重个人亚专业的培养,在科室特色的基础上做到人有专长。但凡确定亚专业前,医生们都会被安排在心内科监护室这个被称为“炼火炉”的地方锤炼一段时间,以提高他们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在姜主任的带领下,心内科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不断拓展专业视野,并把“敬业、求实、追赶、超越”作为科室的文化建设内涵,增强了科室凝聚力。

勤勤恳恳 俯首甘为孺子牛

做一名合格的医生不易,做一名合格的心内科医生更不易。心脏病患者的病情随时千变万化,除了要具备精湛的医术,还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洞察秋毫的敏锐性,做一个真正的读“心”专家。

一次,病房收治了一名援川干部,突发心梗。送到医院后,病情相当严重,并出现上腹饱胀、隐痛的症状,B超检查一直没找到原因,病情时好时坏。为了能亲自捕捉到有价值的体征,10多个小时,姜主任一直坚守病床,寸步不离,除了安慰病人,还不时地查体。在他的努力下,终于获得重要的病史信息,得知患者有习惯性便秘,经多科会诊最终找出了真正的凶手“低位性肠梗阻”,患者成功获救。患者和家属激动地说,是姜主任给了他第二颗心脏!

俯首甘为孺子牛。30年来,姜主任悄无声息地把满腔的热忱和满腹的才华献给了他热爱的临床,拯救了无数的生命,也拯救了无数家庭的幸福。他说,他愿做一头踏踏实实、默默奉献的老黄牛,耕耘着这片热土。

宣传部 卿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