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10期第四版
版面选择
【管理·他山之石】: 战略+五步走 看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打造优势学科群
2019-04-03
学科建设是老话题,但常做常新。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便找到一条系统推进临床学科绽放的路径……
临床学科建设并非一蹴而就,既需要遵循医疗规律,也要讲究方法创新。最近几年,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循着5个思路,把“以临床创新为中心的优势学科群建设”搅得风生水起。
思路一:以重点优势学科为基础 发展学科体系
目前,该院拥有教育部重点学科1个(心血管病学),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8个(耳鼻喉科、眼科、泌尿外科、普通外科、呼吸内科、肿瘤科、妇科、临床药学科)。
如何推动众多优势学科更上一层楼?该院启动“高原、高峰、尖峰”学科计划。
所谓高原学科,是指特色明显且在国内具有较高影响力的临床学科;再往上为高峰学科,即在上海地区领先甚至全国知名;接着往上是尖峰学科,典型特征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比如,该院的眼科及视觉科学当属尖峰学科,作为医教研防四位一体的眼科临床医学中心,曾经创造诸多“历史第一”。
思路二:以重大疾病需求为导向创立学科体系
很多专科的发展,会带动相关学科进步,从而形成学科群。这种联动也反过来促进本学科持续登高。事实表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高管意识到这点并活用到日常在医院南部(松江院区)推行“中心化”,打造妇儿中心、肿瘤中心、消化中心和创伤中心。
该院院长王兴鹏透露,主攻这4个学科的原因在于:一是与北部错位发展(北部主攻另4个学科);二是适合松江区域内民众的就医需求,如周边高达10条高速公路,经常发生轻重不等的车祸,建筑工地也很多,创伤病人多于市内。
抵达过南部的人知道,该院区通过空间整合践行患者至上,与此同时,还秉承“以重大疾病需求为导向”的原则,将学科体系清晰化,目前已呈现出医患双赢。
思路三:以诊疗模式转变为牵引打造优势学科群
以肿瘤的诊治为例,几乎不可能由一个科室完成,需要病理、放疗、化疗、靶向、中医、介入等多学科联合作战。
几年前,王兴鹏等医院高管决定加快跨学科整合,其中建设肿瘤中心时,一个问题横亘在脑海:怎么能做出专科医院的水平,同时又体现综合医院的优势?经过左思右想,他们找到一把解题钥匙嵌入式。
在常见多学科协作的基础上,南部不再独立设置心理门诊,而把医生分成两批,一批去肿瘤中心,另一批去创伤中心。“很多人还记得,当初汶川地震救援期间,心理干预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的,民众突然遭遇车祸等创伤,心理干预必不可少。”王兴鹏阐述想法:“将心比心,谁生了肿瘤都不会开心,此时医院也很有必要派上心理医生。”
事实上,把心理医生分布至多个学科,只是该院转变诊疗模式的一个细节体现。
思路四:以临床创新平台为依托助力学科发展
6月17日,“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免疫和微生态相关疾病研究中心”揭牌,这是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与上海市免疫研究所的联合之举。
王兴鹏在现场表示,该院将为研究中心的发展提供支持服务和运营保障,将免疫学的功能研究渗透到临床,实现疾病研究与临床诊治技术的新突破。
与研究所深度合作,只是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推进临床转化研究院建设的环节之一。在团队建设方面,该院制定了严格的人才准入条件和考核评估指标。
以A类人才为例,准入条件要求年龄在30至50岁之间,明确专病主攻方向,在国家级学术机构担任委员,完成主攻国家级课题1项,SCI文章2篇(F>12)。此外,还要在专利、牵头多中心临床研究和编写指南三项中需满足一项。
思路五:以院校协作为驱动催生优势学科群
病理学一直被视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然而,近年来病理学逐渐进入发展瓶颈,面临人才短缺、梯队萎缩、学科地位不彰等困境。
为解决这些问题,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采取“医教研才”四位一体的发展战略,2013年与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联姻,合作共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病理中心。
该中心作为院校实质性融合的范本,通过培养一批既能进行组织和分子病理研究,又能服务于临床病理诊断及疾病生物治疗的病理学复合型人才,解决“病理荒”的现实难题。
同时,从围绕临床病理诊断与教学、病理诊断技术发展、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导向的病理学基础研究和病理学系等四个方面的重点建设,驱动病理学临床诊断技术和学术研究水平长足发展。
(健康界马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