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面选择

【管理·院长论坛】医院管理的基本高度:目中有人

2019-04-11

委员会管理制度、Attending负责制(主诊医生负责制)、门诊不输液、病房不加床、床位统一调配、无痛医院、一人一诊室……这些医院改革和管理的创新做法与说法,几乎都与邵逸夫医院有关,尤其是病房不加床、门诊不输液,这两项至今仍令诸多大医院管理者“谨言慎行”的做法,在邵逸夫医院已经成了常规。支撑这种常规的背后,是一种什么样的管理观和执行力?

以人为尺度

人为万物尺度。离开这个尺度,做人做事就容易迷失目标、进退失据。以管理而言,大医院床位多、职工多,生存与发展压力大,离开人这个鲜活的尺度,就容易陷入见病不见人、扩张无度、比“总产值”、吃力不讨好、公益性疏离、医患关系紧张的泥淖中去,结果是1年门诊几百万人次、出入院几万人次,医务人员忙得够呛、病人烦得够呛,各方感受都不会好到哪去。

所谓医院管理的“目中有人”,其实应该是一个管理者或管理体系应有的基本高度,有两个基本含义:

一是,在服务病人时,将病人当成整体和主体。一个人不管病得轻重、需求几何,首先是一个完整的人,其次才是得了什么病,针对疾病需要哪些技术治疗和健康维护,但始终关照的是病人的完整需求,给予其基本的人性尊重,这才是现代医疗服务的基本认知之一。所以对病人好,一定是指对人好,对病一定要精准用力除之而后快。以病人为中心,是要调动患者自身抗争疾病的主动和自觉,与医务人员的努力形成合力,共同对抗疾病,达到目标与手段的统一。邵逸夫医院建院伊始,就把这个理念树立起来,努力不辍,使之成为医院文化的基石之一,令人欣慰。

二是,医院管理说到底是一种善意的传递。你制定的管理目标是善意的,你为实现目标定下的措施和规章制度是善意的,你对员工的约束与监督也是善意的。通过这种充满善意的目标和措施的实施,你的员工就会自觉并尽可能准确地通过自己的言行、自己的服务,主动向患者传递一所医院、一个组织体的完整善意,就会创造出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惊喜。善意的传递、发挥作用,到病人以主动配合、支持鼓励医方对疾病治疗的探索为回应,医疗服务能形成这样的良性互动,应该是一个医院管理者或一个医院管理体系所期望达到的最高境界。

当然,在医院管理和医疗服务中,邵逸夫医院还有许多事情做得不够,还有不少措施需要完善,还有很多局限需要突破。我们视之为医院不断努力、追求完美的第一推动。

把患者捧在手心里

传统的“病本位”认为,治愈疾病是医疗的全部,患者的感受常被忽略。我院从建院开始,就将患者视为一个“完整的个体”而非“出故障的身体”,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为患者服务,实现全方位的医疗与护理。

Attending负责制关注医疗全过程

在大多数医院,门诊、住院、手术(治疗)和随访是分离的。对病人的治疗门诊是门诊、住院是住院,是分段式的,这种模式不利于一个医院对于病人治疗的全程控制。我们在建院初就实行了主诊医生负责制,就是按照疾病或医疗技术分组,将科室医生分为若干团队。由一位主诊医生带领诊疗小组,全面负责病人的诊疗过程,包括门诊、住院、手术(治疗)和随访。病人复诊时一般仍由前次就诊或住院时的主诊医生团队诊治,确保诊疗的连贯性。

为了防止主诊医生权力过大,我们对主诊医生负责制进行了创新,实行了科主任指导下的主诊医生负责制,并推出了资深主诊医生制度,让资深主诊医生帮助、指导和监督低年资主诊医生进行工作。(未完待续)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