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4期第三版
版面选择
管理·案例:医院高速运转 患者“安全带”不能松
2019-04-02
医院业务量在增长,疑难杂症、老年、危重患者在增多,患者平均住院日逐渐缩短……在高速发展的道路上,假如一味强调高效运作,不仅有可能给患者带来不良体验,也会增加安全风险系数。衡量医疗服务质量,不能仅用冷冰冰的指标,“心里想着患者安全,用创新保障患者安全”才是服务的内核。
大医院如何在追求高精尖技术、高效率的同时,不忽视基础、常规性工作的安全和规范,切实保障患者的就医安全呢?本期我们一起分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几点做法。
地图与分级:急救精准定位
问题:
中山医院东西两个院区,由一条位于二楼的长廊连接,急诊与西院区门诊之间的距离较远。医院日均门诊量约为1.2万人次,其中以中老年及高龄患者居多,心脏疾病患者比例较高,患者一旦发生紧急状况,怎么办?
对策:
医院特别设计“长廊突发医疗事件急救地图”,在这张地图上,从西院区门诊大厅至东院区门诊大厅的路线为800米,以不同颜色标示出A、B、C、D、E五段,每一段路线都标出明确距离,实行医生分区负责制。患者在长廊中突发状况,对应区域的医生可迅速到达现场展开救治。如果在长廊以外发生紧急事件,经路过的本院员工就地抢救后,可确认身份的住院患者送往相应病区,不能确认身份者送至东院区急诊。
针对急诊规模大、患者多、工作强度高的特点,医院建立无缝连接的院内急救流程,以“分级制”将急诊分为四类:第一类为极危症,患者迅速进入绿色通道和抢救室;第二类为急重症,各诊室优先处置此类患者或直接送入抢救室;第三、第四类为一般急症与非急症,分别安排患者到各诊室按顺序就诊。同时,急救场地以颜色分区:绿色、黄色、蓝色、红色分别对应诊疗区、观察区、护士站、抢救区,并设有周转病房,采用专科管理方式。每位急诊患者采用电子化预检登记、分诊和分级处理,获得唯一的预检条码,方便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有效识别。
培训与铁律:干什么都得严格把关资质
问题:
教学医院的身份决定了中山医院的流动医务人员数量庞大。在校医学生、规培生、进修生以及引进人才等,他们或因对医院的规章制度、流程系统、环境文化等不熟悉,或因能力不足、责任心不强等,有时会在工作中出现疏漏。这些都是大医院特有的问题,如果不加强管理,就很容易给患者造成伤害。
对策:
尽管不少岗位都人手紧张,但在人员资质把关上,医院始终坚持一条铁律流动人员不能独立承接关键性工作,比如门急诊或有创操作等。而在抗菌药物和精神麻醉类药物管理方面,医院通过信息化手段,对不同职称医生的处方资质进行划分。医生如果没有达到相关资质,就无法开出更高级别的药物,也不能生成医嘱。
岗前培训和薄弱岗位培训也是医院患者安全管理的抓手。岗前培训的受众面很广,包括新职工、进修人员、实习生等;形式也多样化,有讲座、培训、演练等;内容涵盖护理、院内感染、安全等方方面面。薄弱岗位培训则重在强化,比如,放射科使用的造影剂容易导致过敏,医院就把放射科医技人员的急救培训作为一项常态化培训来抓。
同质与规范:管好“二进宫手术”和“危急值”
问题:
中山医院收治的患者中,高龄、危重、肿瘤等高危手术所占比例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证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对策:
“同质化管理”是降低患者安全风险的最好办法。医院建立一系列预警评估机制,并成立风险控制小组,一旦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改进流程。
在手术管理中,医院独创了“非计划再次手术”管理。非计划再次手术俗称“二进宫手术”,有些“二进宫手术”是正常的,比如一些肿瘤患者需要先做活检、再做手术,也有些患者需要一期、二期手术,医院管理的主要是那些由于准备不充分、技术不到位所造成的“二进宫手术”。医院通过信息化平台,实现了同一次住院期间同一名患者两次手术信息的自动筛选功能,再经人工筛选出真正的“二进宫手术”。
管理“二进宫手术”的目的不是惩罚,而是进一步提高手术医疗质量,减少其发生率,也是为了提高医生对手术安全的警觉性,吸取自己或他人手术失败的教训,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在手术量增多的同时关注细节,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目前,医院“二进宫手术”发生率逐年下降,已从2006年的0.75%降低至2015年的0.17%。
危急值管理也是医院在患者安全管理上的一项创新。以前对于检查发现指标处于危急值的患者,都是直接打在报告上,容易被医生疏忽,从而对手术等治疗造成安全隐患。后来,医院尝试用专用危急值登记本记录,然后从纸质过渡到电子病历,医生只要打开电子病历,就有红色方框出现危急值提醒。现在,医院采用短信提醒,更加实时到位,即使医生不在病房,也能立即获得患者的危急值讯息,从而及时处理,规避风险。
(来源: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