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面选择

当饮三杯 只饮一盏

2019-04-18

在“跑马溜溜”的康定,我恰宿在著名曲艺演员洛桑出道前住过的房子,睹物思人。想起这位才华出众的藏族之星,在舞台上绝妙横生的表演,惜因醉驾27岁就失去了灿烂的艺术生命,怎不扼腕叹息。后来,又传来刚出名不久的相声演员牛振华也重蹈覆辙。看来,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名词《沁园春·将止酒  戒酒杯使勿近》,虽是艺术作品,但说酗酒“过则成灾”,就成了“人间鸩毒”,一点不为过。

饮酒的关键在“过”与“不过”。不过,得到的结果,就是孔子在《论语·子罕》中所说的“不为酒困”。即辨证饮酒,因人而异,餐桌上喜气添喜。过,则成谬误,酗酒有害。

据世界卫生组织2011年2月1日发布的《全球酒精与健康状况报告》指出,酗酒不仅能引发60多种疾病和伤痛,也是不少交通事故和暴力行为的“罪魁祸首”。全球每年约有250万人的死因和酒有关,占全球死亡总人数的4%,高于艾滋病、结核病和暴力致死所占比例。

然而,事物往往还有另一面,凡存在即有其合理性。传统的逢年过节、亲朋聚会、婚丧喜白、礼宾应酬等场合,总不失“酒文化”吧?传统药物的引配“酒药方”,总不能去掉吧?葡萄酒去氧化的现代保健,总不能拒绝吧?所以,适度饮酒,本身就是合理生活方式和习惯的一部分。只不过人们应把口头上的“知”切实转变为“行”罢了。

且看中华饮酒文化。《菜根谭》有云:“花看半开,酒饮微醺。”情到意到,风雅宜人。明代大医龚廷贤《摄养诗》有“酒止三分莫过频”。当饮三杯,只饮一盏,余地生辉。

饮酒亦需“个性化”。高吟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苏东坡,因病有戒酒诗:“从今东坡室,不立杜康祀。”大学者胡适,见到年轻朋友豪饮,赶紧把他太太专为其制作刻有“戒”字的金戒指带上,表示免战。

(杨鸿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