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第12期第四版
版面选择
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记消化科内窥镜室
2019-04-18
4个手术间,一年31000台次内镜检查与手术,这是消化内科内窥镜室2012年创下的记录。我着实被个数字惊呆了,这不仅仅是一串数字,而是整个团队全部心血的结晶,是质量与效率的完美展现,是高效管理和精湛技术的最好证明。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消化内镜检查和治疗已经成为一种常规的医疗手段,更因其创伤小、经济、方便及在早期癌症筛查方面的优势而广受医生的推崇和患者的信赖。为满足临床日益增长的需求,内窥镜室在消化科主任李良平的带领下,不断创新技术和服务,以团结奋进的拼搏精神刷新了我院消化内镜发展史上的一个又一个记录。
创新技术 锐意进取
我院内镜室成立于1975年,当时仅开展常规纤维结肠镜检查、内镜下息肉切除术,1981年开展逆行胰胆管造影检查(ERCP)。近年来,伴随着消化内科的不断壮大,在医院的大力支持和消化科全体医护人员的努力下,内镜室也有了蓬勃的发展,先后开展了多项新技术,尤其是小肠镜技术更是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近3年来,消化科内镜室已经形成了一个科研骨干辈出、学历层次丰富、科研氛围浓厚的团队,具有很强的开拓和创新能力,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级及省厅级科研项目,在国内外杂志共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收录3篇。
内镜室还长期承担地方医院的进修培训工作,先后举办了多期消化内镜从业人员岗前培训班、省级及国家级消化内镜继续教育培训班,很好地发挥了中心医院的辐射作用。
胆大心细 精益求精
内窥镜操作是一个像使绣花针一样的细活儿,甭看手术操作的屏幕很大,但是手上的动作却要求格外精细。
采访时,正好碰上李易老师在给一个贲门失弛缓的患者做内镜手术,手术需要在患者的食管壁上开一个“隧道”,内镜通过“隧道”前行,将食管下段肌肉切断,以缓解张力。
作为一名资深的内镜室大夫,李易老师用四个字概括了自己的工作,那就是“胆大心细”。“胆大”源于对技术的熟练掌握、对病人病情的全面了解;“心细”则不仅体现在操作的精益求精、洞察秋毫,还体现在对病人无微不至的关怀上。
提升服务 营造和谐
内镜室是医院的窗口部门,因患者量大,门诊患者等待时间长,部分患者容易出现不良情绪;加之内镜检查治疗的有创性、高风险性也容易引发医患矛盾。针对这些特点,内镜室医护人员齐心协力,始终坚持“微笑服务”,注重细节,耐心指导,充分沟通,不仅做好诊疗技术工作,也让患者感受到“以人为本”的服务,满意而归,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
同时,为了满足越来越多患者的需求,内镜室一直致力于改进工作流程,在确保质量的情况下,压缩患者诊疗耗时、延长工作时间,加班加点已经成为他们的“家常便饭”。
团结协作 无私奉献
一台成功的内镜手术需要医、护、技三方的配合,做无痛胃镜还需要和麻醉师配合,因此团队的协作精神非常关键。繁重的工作量,使大家更加相互体恤。由于手术中他们一直站着,只有做肠镜的时候因为位置的关系需要坐下来进行。遇到手术间隙,大家就轮换着休息一小会儿。一天工作下来,个个都累得腰酸背疼,却没有一句怨言。
刘晓岗老师和他的组员主要做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在一直欠缺ERCP专用X光机的情况下,面对承受更大辐射量的危险,他们仍积极开展ERCP诊治技术,获得了患者及家属的广泛赞誉。
4个医生、7个护士,这是内镜室的常规配置,难以想象他们是怎样的超负荷运转。在弯弯曲曲的消化道里,他们探索疾病的奥秘,窥视癌症的踪迹,检查与治疗齐驱并进,为无数患者带来生的希望,让早期癌症患者赢得治疗先机,正所谓“曲径通幽处”正是“禅房花木深”。
采访手记:默默无闻、任劳任怨,是这个年轻团队的真实写照;无私奉献、锐意进取,是他们不变的风骨。这里没有“红花”,只有“绿叶”,而每一片叶子都是积极向上的、朝气蓬勃的。
链接:
消化科内窥镜室诊疗项目:
内镜隧道技术(如POEM)治疗食管间质瘤、贲门失迟缓症;
色素内镜、放大内镜、超色内镜及胶囊内镜,提高了消化道肿瘤的诊断率;
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套扎、胃底静脉曲张组织胶注射硬化;
各种狭窄扩张及支架植入术;
消化道息肉、癌前病变、早期癌和间质瘤的各种内镜下切除术(MBM、EMR/ESD);
ERCP相关手术(EST/ENDB/ERBD);
小肠镜等。
(周 超 卿 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