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2期第四版
版面选择
美文欣赏:生活,半饱即好
2019-04-15
位于德国东柏林的赫尔曼双子塔大厦里面,有一间普通的卧室。阳光从宽敞明亮的落地窗照射进来,房间里所有的摆设只有一张白色床铺和一盏黄色的落地灯。除此之外,再无他物。这就是德国女建筑师伊娃·玛利亚·斯特德尔在东柏林的家。
黑色上衣,配上宽松的牛仔裤以及脚上那双恒久不变的大头鞋,这是“乔帮主”生前的标准行头。除去简单的衣服,同样简单的还有他的简约的经典之作苹果手机。
他们不是偏执的苦行僧,也不是悲观的消极主义者,他们有个时尚的名字极简主义生活者。
Less is more(少即是多)的生活理念在这个极速发展、物欲膨胀的时代受到格外的推崇。
有人说,最资深的极简主义生活者大概是梭罗。没有物质的叨扰,没有俗世的牵绊,一个人,一间木屋,除了一颗沉静的心,他什么也没带。满目的山光、澄澈的湖水、此起彼伏的蛙鸣与鸟叫,这样的生活看似简单到极致,但在梭罗眼中,却是丰富而美丽的。因为生活简单,所以心灵明朗。在这里,时间被锁在了风里,而诗意却真正驻足在了生活里。
不是每个人都有梭罗的勇气,能够抛开周遭的一切,独居于瓦尔登湖的月光下。但当我们在选择的悖论中失去选择的愉悦,在复杂多变的世界里迷失自我时,我们可以借一点哲人的智慧,给生活做一做减法。
欧阳应霁曾经提出一个“半饱”的概念,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半饱”是一种程度,更是一种知足常乐的态度。果断减去我们苦苦执迷的五分,才能得到那真正值得我们拥有的另一个五分。“半饱”对应着“常满”那些希求常满之人反而常常不满。或者就如欧阳应霁所说:半饱是一种完美的缺陷,一半的希望,再加上一半的耐心,才是一整片蓝天。对现实保持一种满足,对未来保有一分好奇,相信生活里头总有更好玩的事情,会在下一个阶段出现。
有时候,极简成为我们灵感的来源。云门舞集的《行草》,黑暗的舞台上,一个黑衣女子,在团聚、舒展着身体。音乐,是没有的,只有声音。色彩,是没有的,只有黑白。故事,是没有的,只有舞动。林怀民说,他花了二十年忘记故事,忘记一切辅助的形式,只剩下舞动,纯粹的动。这就是舞蹈创作家林怀民想要的极简。
我们总在阳春白雪中寻找艺术之源,却忘了,真正精妙的艺术是生活本身。极简主义终归是一种生活的形态,充斥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所以常问问,今天我“极简”了吗?
摘自《读者》(内文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