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2期第四版
版面选择
我在基层:在基层工作的那些日子
2019-04-15
我下乡的地方是资中县资州医院。当接到城市卫生技术人员到基层工作的通知时,我既兴奋又担心。因为早在一年前我就被安排基层工作,因为怀孕了,科室主任考虑我是高龄孕妇,既往有两次流产史,担心我的安全,没有去。这一次,医务处领导告诉我去的是新建的民营医院,工作可能繁重,我又在哺乳期,希望我好好考虑。
那会儿我的小孩刚5个月。他在2个月大的时候患了肛周脓肿,当时还有肛瘘,每天需要换药和坐浴。作为一个母亲,我实在无法忍心离开孩子;作为一名医生,我也深深明白自己的职责,感谢领导的信任。当我左右为难的时候,得到了家人的鼎力支持。在反复考虑后,我决定和我的父母、孩子举家搬迁,开始我的资中之行。
2012年4月1日,我提前一周来到资州医院报到,院领导很热情地接待了我并安排住宿。本打算休整几天,和其他队友一起上班,但刚处在建设中的资州医院人手紧缺,于是我毫不犹豫地放弃了清明节假期,第二天就上岗了,把照顾孩子的工作全部委托给了父母。
我先到了内1病房,管床医生不多,但都很勤奋,他们中午基本不休息,我也被他们的工作热情感染了,每天上午查房,下午检查医嘱、病历,签字。晚上,白天的重病人我还操心着,由于资州医院离城还有一定距离,走近路会节约时间,但晚上人很少,父亲不放心,每次都陪着我一同来医院看重病人。
一周后,队友们来到了医院,我们重新分配了工作,我被安排到内2病房协助内2科主任管理病房。每天除了查房,我坚持给年轻医师反复讲解呼吸科常见、多发病的治疗原则,并和队友参与规范管理模式病房建设,把省医院好的管理经验和大家分享,督促各项核心制度的完成,相继落实疑难病历讨论、危重病人的抢救、死亡病历讨论、病历书写规范。定期对病历进行点评,分析病房医疗安全隐患,参与医疗纠纷的解决。
有一次,一个五保户老人因气促入院,初诊给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的治疗,我查房时发现心电图异常,考虑急性冠脉综合征,调整了治疗,患者病情得到改善。因为病情重,没人照顾,我和护士长积极联系患者当地政府,解决其后顾之忧。对于危重患者,我经常晚上、周末到病房观察病情变化,给一线医师提供技术支持和心理支持。
为了进一步提高住院医师临床技能,我定期小讲课,内容涉及普内、呼吸、心内、危重症等。就呼吸专科技能,开展了无创机械通气。为顺利开展该项技术,我在全院做专题讲座,和队友、护校老师张蒙现场演示呼吸机的操作。反复在科内就机械通气相关理论作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大家不再畏惧重病人。在管理方面,我和血液科护士长联手推进模式病房建设,在减少差错事故方面推出医护联系本,保证医嘱及时、准确执行。
这半年中,我没有乘坐医院为我们准备的交通车回成都,一直坚守在岗位,除了小孩高热、严重皮疹、肛瘘恶化,由医院领导安排专车短时回成都看病三次。在资州医院,我感动于住院医师的勤奋,感动于院领导的走动管理。在这样的集体里,我觉得我做的都是平凡的小事,只不过,我每天都在坚持做这些事而已。
(呼吸科腾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