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3期第四版
版面选择
处处留心皆学问:李平
2019-04-18
李平 1952年生,中共党员,主任医师,我院胃肠外科主任。1977年毕业于原华西医科大学,从事胃肠外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5年,擅长胃肠道肿瘤的治疗,对肠外营养有深入研究,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现任中华医学会四川普外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四川普外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成都市医学会普外分会主任委员。
在胃肠外科拥挤的过道上,我见到了听说“很严厉”的李平主任,他正弯腰为一位年老的患者查看手术伤口,一边亲切地和老人交谈着,我紧张的情绪一下子被他和蔼的面孔舒缓了。在随后轻松的交谈中,我走进了这位在胃肠外科辛勤耕耘35个春秋的老专家和他带领的优秀团队。
业精于勤荒于嬉
1977年,毕业于原华西医科大学的李平,满怀热忱踏进省医院,开始了医者生涯。作为一名农村出身的大学生,他时刻不忘老百姓的疾苦,尽量为病人减少费用,减轻负担,他觉得这是一个医生最起码的职业道德。
业精于勤荒于嬉。科室老前辈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专业精神深深浸润着李平,他时刻不忘自己的使命。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外科大夫,就得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不管刮风下雨,每天早上他都会提前半小时到病房,等同事们上班的时候,他已经熟悉了当天手术病人的情况,并为需要换药的病人换好了药。手术台上,他虚心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技术操作上也更加娴熟老到。
毫不计较地坚持付出,使李平在业务上出类拔萃,赢得了病人和领导的信任,1997年开始担任胃肠外科主任。十多年来,他以身作则、承上启下,秉承老一辈省医人的优良作风,带领出一支团结、精进的优秀队伍。
以质量确保生命安全
一直以来,胃肠外科因急诊多、重危病人多、高龄患者多、病人病情变化快等特点而成为医疗隐患多的科室。为了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减少医疗纠纷,李平主任在管理上狠下功夫,实行风险管理,提高医疗质量,严格把关每一个环节。
他要求医生们严格掌握手术指征,从源头上控制好,能保守治疗的坚决不做手术,能以小手术解决的问题坚决不做大手术,杜绝过度医疗给患者带来身心伤害;合理安排手术,保证质量,纠正赶手术、抢手术的不良之风,不能无限制地开展大手术;严格巡视病人,加强值班、会诊制度,及时做好病情记录。同时加强业务技术培训,严格按照病历书写规范提高病历质量;组织技术练兵和经验交流,以老带新,言传身教;把手术操作过程制作成录像带,供年轻医生观摩学习。
以和谐促科室发展
一个有战斗力的团队必定是和谐的、充满力量的团队。说起李平主任手下的“兵”,他立即眉飞色舞,从医生到护士,如数家珍。的确,他的下属个个都是精兵。
胡阳曾获得四川省“青年岗位能手”、“四川省优秀团干部”称号;杨春等5人获得院级“青年岗位能手”称号;赵高平获得“国际优秀青年研究学者奖”;护士长吴玉芬在工作中善于开动脑筋,制作了“引流袋挂钩”、“可控胃管”,获国家专利,目前科室已有9项专利获得中国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专利证书……
在李平主任的带领下,科室里形成了积极向上、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良好风气。对待病人,一视同仁,多次拒收红包,赢得病人及家属的充分信任;对待工作,一丝不苟,敢于攀登新的高峰。由于表现突出,胃肠外科多次被评为优秀科室、院级青年文明号,并于2008年荣获四川省“青年文明号”,最终摘取了2010年度“全国青年文明号”的桂冠。
处处留心皆学问
在人才培养方面,李平主任素以“严厉”著称,刚到科室的年轻医生对他都心存几分忌惮。可真正遇到出错的时候,他却总是语重心长、循循善诱。他一再告诫年轻医生不要好高骛远,浅尝辄止,一心只想着做大手术,而要脚踏实地,注重基本功的培养。每每医生们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他总会说,你去仔细问问病人。在他眼里,最好的老师是病人,处处留心皆学问。
严谨,是一个外科医生必备的素质。李平主任要求医生一定要重视每一个细节,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待自己的工作。每次遇到疑难、危重病人,他都会组织全体医生进行术前讨论,认真分析,反复论证,找到最佳的治疗方案。常常是为了一个很小的问题,他会亲自去询问病人,详细了解病史,再做决定。在他的影响下,年轻医生们渐渐褪去浮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在行医路上。
35年,在崎岖如“胃肠“的医学道路上,李平主任孜孜不倦地行进着。他说,他就像这么一根纽带,吸取了老一辈省医人的优良传统,只为把这种精神传递给更多的年轻人。
宣传部 卿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