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第10期第四版
版面选择
他山之石:医学科普写作的一点体会
2019-04-18
20年前,人民日报社的一位编辑约我主编一本科普读物《皮肤科医生答病人问》,我编写了提纲,并很快组织人完成了任务。后来想想,那实际并非是真正的科普,还是没有脱离专业术语等方面的东西,说白了是没有真正明白什么是医学科普,没有用心去做。
科普文章不是杜撰出来的,它更多的是在临床中接触的大量事例,病人所面临的同样困惑,你需要用通俗的话语和形象化的比喻去总结和提炼,去解释,让一个外行看得懂,很快记住。比方说如何揭示艾滋病的窗口期,我就用标题“当心艾滋病毒从窗口溜进来”,很简单地把病人接触感染后到容易查出已感染艾滋病毒的这个时期说明白,让人知道在艾滋病没查出的这个时期(窗口期)同样会传染他人。
做医生,不仅仅是看病,还要体现一种社会责任感。尽管临床很忙,大家都很难得有时间去写科普,但它也能督促你去学习和提高。写科普并非简单地把某种想象去说说就行了,有很多时候我们还得去查阅文献和资料,因为科学发展得很快,很多新的技术和方法我们不一定知道,了解后要想想怎么组织和怎么用词,不能就用自己专业的语言了事,以为自己看懂别人就能看懂,那还是没有脱离专业的框架。比方说灰指甲(甲真菌病)有包药,外涂和内服药治疗的,现在有激光照射等方式,你必须了解,才能让病人或信息不灵通的医生获得这些信息,多了一种选择。
写科普,标题非常重要,一定要有新意,要新颖、醒目,和新闻一样的,要让大众读者能很快注意到和记住。另外,要用生动的事例和感人化的故事来解释和揭示医学上的现象和问题。其实,我们每天从病人那里就能获得很多故事,只要稍稍加工和整理就行了。当然,要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现在多数人感兴趣的是科研和发表论文,因为,对自己升职和出名等有好处。科普并不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实际的利益和好处,还要花很多精力。我有时也这么想,但这么多年来的坚守,也认识了许多朋友,收获了许多乐趣,获得了很多奖励,包括“金牌作者”、优秀通讯员等,并成为许多科普杂志和报刊的特约撰稿人。
科普我会坚持下去,就像我一直想努力做个好医生一样,能给病人和大众带来健康和快乐,就是我毕生的不懈追求。
(武汉协和医院皮肤性病科 冯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