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给患者灰色的天空带来彩虹
2013-08-22 00:00
来源:华西都市报2013-8-21
让不孕家庭更加完整
吕群是四川省人民医院城东病区辅助生殖中心的专家。工作20年,吕群让无数的夫妇圆了当爸爸妈妈的梦想。 32岁的患者小红,10年前计划外怀孕后药物流产,随后的怀孕又为宫外孕。
3年前,小红夫妻计划再怀孕,努力后未能成功,小红被查出左侧输卵管积水、右侧输卵管间质部阻塞,在接受输卵管再通手术后仍未妊娠后,只能进行试管婴儿受孕,但她随后又被检查出肾病,怀孕的几率变得更加渺茫。中心根据个体化治疗方案,考虑到小红的特殊情况,选择自然周期取卵。
2011年8月,吕群主任医师成功为小红取得一枚珍贵的卵母细胞,这一次,小红的这枚卵母细胞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在实验室精湛的技术支持下,这枚卵母细胞受精并发育成优质胚胎,小红当月移植了这枚宝贵的胚胎,并且成功怀孕了。2012年5月,小红剖宫产生下一健康女孩。她拉着吕医生的手激动地说:“您给我灰色的天空带来了彩虹。”
针尖挑土 拯救生命
去年9月28日,省医院胰岛细胞分离和培养实验室里格外紧张,包括细胞移植中心主任黄孝伦在内的6名医生,开始了一项被他们称为“针尖挑土”的工作,在10小时内,从一颗胰脏中分离出60万个胰岛细胞。
一天后,这些胰岛细胞被移植到了一名49岁的患者身上,他成为了西部首例胰岛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微创手术的受益者。
接受胰岛细胞移植的患者赵先生来自重庆,已有7年糖尿病史。随着病情加重,赵先生在近日已无法通过药物很好地控制血糖指标,黄孝伦希望通过一种全新的手术方式——胰岛细胞移植来彻底治愈糖尿病。
9月28日,黄孝伦等6名医生花费10小时,对移植供体的胰腺进行了胰岛细胞的提取。赵先生在省医院完成了西部首例胰岛细胞移植手术,整个手术过程进行了1小时左右。
黄孝伦尝试的胰岛细胞移植相对于胰脏移植等治疗糖尿病的治疗方式,死亡率减少了40%左右。
医者 非仁爱之人不可托
医者,道德之典范,肉身之拯救者。”眉山青神的患者曾明福,在给省医院骨科主任医师刘仲前的感谢信里这样写道。曾明福三十多岁时得了强直性脊柱炎,此后20年一直驼背,“抬头看天”也变成一种奢望。
5年前,刘仲前为曾明福进行了脊柱矫正手术,让他再次站直了腰杆。在治疗的过程中,刘仲前想尽办法节约费用,这让曾明福更为感动。“是刘医生让我再次抬头看到了天,这是一种重生般的恩情!”
自从1977年来到省医院,刘仲前在这里工作了30多年。他擅长脊柱及骨关节疾患的诊治、高位颈椎前后路手术、复杂的髋关节置换手术等高难度骨科手术。每做完一个疑难手术或新手术,他都会认真书写两份手术记录,一份作为病案,一份自己保存。现在,这些笔记已经积攒了几个箱子。
对于名医的标准,刘仲前认为,“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应该是医德和医技并重。现在的刘仲前,已经从省医院大外科主任的职位上退了下来,专心坐自己的专家门诊。在和年轻医生交流时,他总是不断地重复一个原则,医生最忌讳“差不多”、“将就”这些词,每一个手术,每一个门诊,都必须是完美的,只有这样,病人才会满意。
华西都市报记者崔燃
让不孕家庭更加完整
吕群是四川省人民医院城东病区辅助生殖中心的专家。工作20年,吕群让无数的夫妇圆了当爸爸妈妈的梦想。 32岁的患者小红,10年前计划外怀孕后药物流产,随后的怀孕又为宫外孕。
3年前,小红夫妻计划再怀孕,努力后未能成功,小红被查出左侧输卵管积水、右侧输卵管间质部阻塞,在接受输卵管再通手术后仍未妊娠后,只能进行试管婴儿受孕,但她随后又被检查出肾病,怀孕的几率变得更加渺茫。中心根据个体化治疗方案,考虑到小红的特殊情况,选择自然周期取卵。
2011年8月,吕群主任医师成功为小红取得一枚珍贵的卵母细胞,这一次,小红的这枚卵母细胞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在实验室精湛的技术支持下,这枚卵母细胞受精并发育成优质胚胎,小红当月移植了这枚宝贵的胚胎,并且成功怀孕了。2012年5月,小红剖宫产生下一健康女孩。她拉着吕医生的手激动地说:“您给我灰色的天空带来了彩虹。”
针尖挑土 拯救生命
去年9月28日,省医院胰岛细胞分离和培养实验室里格外紧张,包括细胞移植中心主任黄孝伦在内的6名医生,开始了一项被他们称为“针尖挑土”的工作,在10小时内,从一颗胰脏中分离出60万个胰岛细胞。
一天后,这些胰岛细胞被移植到了一名49岁的患者身上,他成为了西部首例胰岛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微创手术的受益者。
接受胰岛细胞移植的患者赵先生来自重庆,已有7年糖尿病史。随着病情加重,赵先生在近日已无法通过药物很好地控制血糖指标,黄孝伦希望通过一种全新的手术方式——胰岛细胞移植来彻底治愈糖尿病。
9月28日,黄孝伦等6名医生花费10小时,对移植供体的胰腺进行了胰岛细胞的提取。赵先生在省医院完成了西部首例胰岛细胞移植手术,整个手术过程进行了1小时左右。
黄孝伦尝试的胰岛细胞移植相对于胰脏移植等治疗糖尿病的治疗方式,死亡率减少了40%左右。
医者 非仁爱之人不可托
医者,道德之典范,肉身之拯救者。”眉山青神的患者曾明福,在给省医院骨科主任医师刘仲前的感谢信里这样写道。曾明福三十多岁时得了强直性脊柱炎,此后20年一直驼背,“抬头看天”也变成一种奢望。
5年前,刘仲前为曾明福进行了脊柱矫正手术,让他再次站直了腰杆。在治疗的过程中,刘仲前想尽办法节约费用,这让曾明福更为感动。“是刘医生让我再次抬头看到了天,这是一种重生般的恩情!”
自从1977年来到省医院,刘仲前在这里工作了30多年。他擅长脊柱及骨关节疾患的诊治、高位颈椎前后路手术、复杂的髋关节置换手术等高难度骨科手术。每做完一个疑难手术或新手术,他都会认真书写两份手术记录,一份作为病案,一份自己保存。现在,这些笔记已经积攒了几个箱子。
对于名医的标准,刘仲前认为,“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应该是医德和医技并重。现在的刘仲前,已经从省医院大外科主任的职位上退了下来,专心坐自己的专家门诊。在和年轻医生交流时,他总是不断地重复一个原则,医生最忌讳“差不多”、“将就”这些词,每一个手术,每一个门诊,都必须是完美的,只有这样,病人才会满意。
华西都市报记者崔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