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医院千里转运人工肺 30小时救回男童
2017-04-28 10:19
3月30日凌晨两点,一阵急促的铃声打破夜晚的宁静,四川省人民医院外科ICU接到了来自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一人民医院的电话,请求支援。一名3岁半的重症患儿辉辉(化名),感冒后病情急转直下,半天内出现严重呼吸衰竭,生命危在旦夕。
如何挽救这个男童的生命呢?两家医院紧急讨论救治方案,决定对患儿实施体外膜肺氧合(简称ECMO)治疗,即采用一种新型“人工肺”代替患儿自己的肺,这是目前最先进的心肺功能支持技术。
1000多公里的距离,30多小时的接力抢救,把辉辉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这名四川省目前为止运用床旁体外膜肺氧合技术,成功进行城际转运的最小年龄、最小体重的患者,将在今天下午(4月24日)顺利出院。
感冒两周
3岁男童严重呼吸衰竭
今年3月中旬,家住凉山州西昌市的3岁男童辉辉,感冒后吃了些药,病情却一直不见好转。据四川省人民医院ICU主治医师黎嘉嘉介绍,辉辉体重14Kg,因咳嗽2周,发热1天,呼吸困难半天,于3月30日住进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入院后病情急转直下,半天内出现严重呼吸衰竭,经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无效改用有创呼吸机支持,但顽固性低氧血症无法纠正,多种方法治疗均宣告失败。
“当时,患儿的肺换气功能严重受损,血氧饱和度徘徊在60%-70%之间,口唇严重发绀,心率持续增快。”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ICU医生经过反复商讨,决定紧急联系四川省人民医院,该院ICU主任黄晓波了解情况后,与家属进行沟通,立即组织成立ECMO抢救小分队。
据了解,严重呼吸衰竭会使肺泡膜失去传递氧的能力,再多的氧气到肺里也不能到达血液中,所以身体缺氧、呼吸窘迫。黎嘉嘉解释说,而“人工肺”就是将患者体内的静脉血引出体外,在ECMO设备里完成旁路氧合,然后再将氧合后的血液重新注入患者体内,起到部分心肺替代的作用,维持人体的组织氧气供血。
不过,因为患儿是目前为止四川省体外膜肺氧合技术面对的最小年龄、最小体重患者,所以没有现成的小儿管路可以使用。为此,医院方面通过各方协调,紧急联系北京设备供应商,找到最小型号耗材。与此同时,四川省人民医院“ECMO”小分队的2名医生、1名护士、1名工程师,从仪器设备到抢救药品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下午6点在双流机场拿到紧急空运过来的ECMO小儿管路,随即踏上了千里救治之路。
千里转运
为患儿点燃生的希望
4月1日凌晨0:30分,小分队抵达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立即开始抢救工作。由于患儿病情极度不稳定,在救治过程中,多次发生严重的低氧血症和心律失常,以致于平时只需要两个小时的预冲管路、置管、上机过程,整整持续了近8个小时。直到早晨8点过,ECMO开始运转,孩子病情迅速得到缓解。
设备稳定运行2小时后,ECMO小组再次上路,护送患儿转院到500多公里以外的四川省人民医院继续治疗。4月1日下午4点,救护车到达四川省人民医院,孩子被安全转运到了外科ICU病房。然而,要让“人工肺”成功实现运作,绝不是按下“开机键”这么简单。在ECMO运行过程中,医护人员要随时关注患者的心肺状况,防止患者发生出血、凝血的问题等等。
辉辉的治疗也并没有想象得顺利,他曾两次发生心率血压的下降,氧饱和度无法维持。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天,两天,三天过去了,孩子的病情终于相对稳定下来。在4月5下午,辉辉的心率、血压稳定下来,氧饱和度和氧分压也在逐渐上升,由最初的60%逐渐上升到90%。X胸片显示,肺部实变情况得到改善,肺的顺应性也明显改善。为了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经反复商讨,决定停止EMCO治疗。
当晚9点,为保证患儿安全,护送到手术室拔出导管,继续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10天后,辉辉终于成功脱离呼吸机,拔出气管插管。4月24日中午,接受完最后一次高压氧治疗的辉辉,露出了甜甜的笑容,下午他将在父母的陪伴下顺利出院。
名词解释
什么是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
ECMO是维持人体脏器组织氧合血供的新型心肺支持技术,是针对严重心肺功能损伤或衰竭时的核心支持手段,在近年来突发的如H1N1等传染病救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作为短期心肺辅助装置,能够确保呼吸衰竭患者在转运过程中生命体征稳定,为进一步救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大大提高了有机会康复的重症肺炎患者的生存率。
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记者 王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