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面选择

三味书屋:腾飞的翅膀

2019-04-17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

余先生的书总是能够让我在喧嚣的都市中沉静下来,跟随先生的脚步,去大漠戈壁、去深洞幽林、去高峡平湖、去市井城郭。听那金戈铁马的激昂慷慨,听那哀怨低吟的岁月沧桑。

初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总是感叹于他那伸张有力的笔法和豪迈中略带凄苦的哲语。是什么使得作者笔下的文章能够吞吐千年,博通古今而显得游刃有余?是一种阅历,一种修养;又是什么能够撞响我们内心悲壮的回音,引起无数读者的思考与共鸣?是先生对祖国千年文化的回望与梳理,更是先生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与传扬。

苦旅的第一站便是《道士塔》,先生用无奈和悲凉的笔调书写了敦煌洞窟内的千年文物,在王道士的无知、愚昧和晚清政府的无能、自私、贪婪之下流失国外,落入列强之手。如此宝贵的历史文物,其被抢夺的过程竟然如此简单,让人无尽唏嘘。

“外国人未免有点遗憾,他们万里冲刺的最后一站,没有遇到森严的文物保护官邸,没有碰见冷漠的博物馆馆长,甚至没有遇到看守和门卫,一切的一切,竟是这个肮脏的土道士。他们只得幽默地耸耸肩。 ”

文化宝藏的珍贵与王道士等人的愚昧,在先生凄美的笔下写出,让我深深体会到文化瑰宝被抢夺的痛楚。如果把祖国比喻为母亲的话,文化瑰宝被抢夺就是母亲的头发被强盗粗暴的撕扯、剪断、抢走,怎能不让人心痛、忿恨!

全是苦味也不是人生百态,酸、苦、甘、辛、咸五味杂陈乃是人生滋味。先生的《夜雨诗意》中所描绘的心境,始终让我难以忘怀。

“夜雨款款地剥夺了人的活力,因此夜雨中的想象又格外敏感和畏怯。这种畏怯又与某种安全感拌和在一起,凝聚成对小天地中一脉温情的自享和企盼。在夜雨中与家人围炉闲谈,几乎都不会拌嘴;在夜雨中专心攻读,身心会超常地熨帖;在夜雨中思念友人,会思念到立即寻笔写信;在夜雨中挑灯作文,文字也会变得滋润蕴藉。

玻璃窗冰冷冰冷,被你呵出的热气呵成一片迷雾。你能看见的东西很少,却似乎又能看得很远。你用温热的手指划去窗上的雾气,看见了窗子外层无数晶莹的雨滴。新的雾气又腾上来了,你还是用手指去划,划着划着,终于划出了你思念中的名字。 ”

先生在《文化苦旅》中还有一篇小文叫《漂泊者们》,故事里写了3个人物,他们都是身在异乡的漂泊者。职业不同、年纪各异,生活状态也各不相同。先生带我们寻找这些漂泊者的脚印,重温他们的故事,聆听他们的话语。漂泊者们早年作为异国文化上的闯入者,在陌生的土地显得那么格格不入,经过岁月的积淀,他们坚守着自己的文化、习俗。漂泊者们现在作为文化的宣扬者,让中国人和中国文化在异国扎根、在异国绽放。

读余老先生的文字,我总是会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思考,祖国的腾飞与辉煌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梦想,中国在今天的腾飞需要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需要汲取先辈们留下的宝贵遗产,更需要我们沉静下来,回顾过去,把握现在,畅想未来!

让我用先生的一段话作为结语:

“愿人们能够珍视自己的每一步脚印,勤于记录、乐于重温、敢于自嘲、善于修正。让人生的前前后后能够相互灌溉”。

城东病区 梁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