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面选择

健康快车 重启心灵之窗

2019-04-03

4月27日上午9时,在阜阳市颍东下河线铁路货运站,颍泉区72岁的居民李红兰在护士的搀扶下,从涂着彩虹列车里走出,成为“健康快车”阜阳站第一例接受免费白内障手术的患者。“手术一点都不疼,摘掉纱布就能重见光明了! ”想想马上就能清楚地看见儿孙们的笑脸,李红兰激动不已。

健康快车是由香港同胞捐赠的眼科火车医院,共有4辆,其任务是开往贫困地区为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免费手术。最早的1辆从1997年香港回归开始服务,19年来,我院作为第一家省级医院代表登上健康快车,来到安徽阜阳为百姓服务。

此次我院服务的这列健康快车上,共有4人:火车医院医务主任杨绍伟,火车医院手术医师万灵,火车医院病房护士长唐小涵,火车医院手术室护士长曹勍。他们将在这列火车上度过特殊的3个月,下面我们跟随他们的足迹来体验一番不一般的行医经历。


【万灵日记之人物篇】

呆萌唐小憨   在忙碌的准备工作中,病人还没有来到列车,我们已经就病人到来后的工作流程、病人路线、病房周转、手术调度等做了无数次规划和调整。病房护士长唐小涵童鞋的任务非常艰巨,要统一收入病人,录入资料,安排术前检查,调度病房,配合手术,安排术后转运,管理32张病床,想起来我都麻脑壳。

唐小涵有轻度洁癖。在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小憨童鞋焦虑了,连续三天中午晚上都难以入睡。床上铺了一层又一层,纸上写了一遍又一遍,一个事情念了又念……晚上大家都回“窝”了,她还在检查室里面。随时随地跟她说话,感觉她都是一脸呆萌相。

   

违和的“曹大爷”手术室护士长曹勍和我以前就是认识的。89年的小屁孩,很瘦很精干的样子,短发,戴副变色眼镜,像个假小子,为人豪爽,人称“曹大爷”。

出发的第一天“曹大爷”就出现各种不适,一会儿扁桃体发炎,一会儿过敏,一会儿感冒。不过丝毫不影响她是一个很好的手术室护士长,一切准备的井井有条,游刃有余,守着三台消毒锅和11套器械,在手术过程中基本没有让我等器械。


男神杨叔叔   杨叔叔其人,在省医院是出了名的手术做得好。杨叔叔是我的白内障手术入门老师,很多基本操作都是跟他学的。以至于现在,我的ECCE手术习惯都跟他很像。这些年,跟着杨叔叔防盲去了很多偏远地区,在朝鲜也一直跟随着他,受益匪浅。杨叔叔其人,淡泊、豁达、总是笑呵呵、无欲无求的样子,兢兢业业地做好本职工作,遇到事情从不推托,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也总是走在前面。我对他的评价,一个字:手巧+实诚。

今天我手术遇到不顺,杨叔叔指导并安慰了我幼小的心灵,对于杨叔叔这种俯睨任何白内障疑难的气节,真心地说一声:杨叔叔,真男神!


【曹勍日记】总有一些感动让我们坚守信念


最近,“魏则西”、“陈仲伟主任离世”等一系列事件在医疗朋友圈不断刷屏,我看到最多的是医者对自身职业一种无可奈何的自嘲,伴有些许医患间不断加深的误解。然而此刻身在阜阳健康快车上的我们,却被一群皖北老百姓的质朴与真诚所感动,这些感动让我们重拾医者的价值,重新坚定“悬壶济世”的信念。

这些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平凡的患者,但给予我们的是不平凡的触动。我一直相信在治愈患者的同时,患者给予的感动也在治愈着医者的灵魂。

静静,22岁,一个就读于淮北师范大学大三的女孩,也是目前最年轻的患者,她的白内障却已到很严重的地步。在得知杨主任将亲自操刀后,静静激动地给我们讲述了她的故事:12岁时母亲因肺结核离开了这个贫困的家庭,父亲一人靠务农带着四个孩子,自幼视力不好却无可奈何,到了高考体检得知自己患了白内障却也只能带着0.01的视力迈入大学的校门。静静一直想考取武汉大学的研究生,奈何视力的缺陷让她在报名阶段就直接被淘汰了,武大这个梦想变得如此飘渺。当她听到免费做白内障手术的消息后报名赶来,杨主任得知她的情况后表示一定尽全力让她有机会实现梦想。术后第一天术眼视力恢复到了0.6,静静很激动,哭着告诉我们她十分感谢健康快车,一定会考上武汉大学的研究生,简短的话语却饱含对医者的感激,对未来的希望。我们相信她能触摸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梦想,我们也为能守护这样一份希望而自豪。

在阜阳,我们日常收治的患者年龄有高达94岁的,多数居于80岁左右。这个年龄段的农村白内障患者多数都早已放弃了治疗,一方面因费用的问题,一方面考虑到自己年龄已大得过且过,然而近年来“留守儿童”、“空巢家庭”迫使这些老人不得不在视物不清的境况下依然要操持家务。韩氏,一个没有自己姓氏只有夫姓的姓名,老太太的角膜内皮值一直测不出来,依据健康快车的规定测不出角膜内皮值是要被退回不能手术的,但病房护士长唐小涵却并没有放弃,经过近一个小时的努力,当角膜内皮值结果出来的一刹那老太太激动地给病房的护士们跪下了。这一幕深深的扎进了我们心里,那种震撼无法用语言来描述,这些老人们对医疗的渴求,对重见光明机会的珍惜让我们久久不能平静。老人们说他们能来健康快车看病十分不容易,离家很远坐车来找我们就唯恐不能做手术。治病救人本是医者本分,但在这些老人们看来如遇天大恩情,这让习惯于在城市冷漠的医患关系间穿行的我们被唤醒的何止是信仰?

刘徐氏,一方洗的发白的头巾,一根树枝做的拐杖。进了手术室,老太太很是配合,但身上的味道让我们难以呼吸。手术完后她颤颤巍巍地从棉衣里袋中掏出了皱巴巴的200块钱,往我们手里塞,嘴里还不停念叨“免费吃,免费做,还给俺发衣服,这是俺的一点心意”。我们把钱退给她,她说这钱是她家所有存款了。她听说医院洗澡5块钱一次,没舍得洗,平时也是连1元车费都舍不得花,但这一下就掏出靠卖了几分地的茄子攒下的钱,这个红包已远远超过物质的重量。送老太太回基地医院的路上,她还一直念叨“社会好,大夫好,学医好”。“学医好”这三个字很长一段时间在我心里回淌并反复酝酿出一种骄傲来。

医者,不仅是妙手仁心,也可以是患者在无助时精神上的同行者;医学,不仅是对疾病的征服,也可以是对灵魂的修补和滋养。这些天来有过坎坷,有过疲惫,但更多的是无尽的感动和内心的收获。患者一个微笑的眼神、一句善意的话语、一把信任的搀扶、一声真诚的感谢让我们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与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