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面选择

生命通路的维护者——记PICC中心静疗专科护士

2019-04-16

说起静脉输液,普通老百姓并不陌生;对护士来讲,静脉输液技术更是一门最基本的技能。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深静脉导管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普遍,其中PICC(经外周静脉导入中心静脉导管),以其留置时间长、经济、操作简单、可靠、并发症少等优点,而广受临床医护人员和病人的亲睐;与此同时,静疗专科护士走上了历史舞台,她们以专业的技术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呵护着患者的“生命通路”,不仅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也为治疗带来安全和便利。

A现状

2007年,医院成立了第一批静疗小组,在吴玉芬组长的带领下,队伍不断壮大。2009年开设PICC专科门诊,由吴玉芬、曾丽等一批有着丰富经验的专科护士坐诊,定期对病人的导管进行维护。2011年,PICC中心正式成立,在超声引导下的置管成功率高达100%。

PICC中心位于急诊观察室一个五六平米的小房间里。两张病床、一张桌子、一个物品柜和两个治疗车让这个狭小的空间更显局促。每天固定专科护士一名,从各病房精挑细选,除取得静疗专科护士资格证的必要条件,还要求技术熟练、综合素质强、沟通能力强、责任心强,每三个月轮换一次;曾丽作为PICC中心技术负责人,同时又是急诊观察室护士长,有疑难患者或是忙不过来的时候,她就得顶着;另外配有两名专科进修护士作为助手。用她们的话讲,每天就是“一个半人”。一般情况下,每天置管的患者少则几个,多则20来个,还有少数危重患者需要到病房进行床旁穿刺,加上随时会出现的急会诊,几乎没有准时下班的时候。

B专业

采访的时候来了一个乳腺癌患者,刚经历过手术的她显然很紧张。曾丽一边麻利地做着准备,一边亲切与她交谈,了解她的病情,告诉她PICC穿刺是怎么一回事儿。患者的紧张情绪渐渐平复,开始配合操作。在B超下定位血管后,曾丽开始测量患者需置入导管的长度和手臂围,消毒、铺巾、再定位、局麻、穿刺、切口、置管,一气呵成。整个操作仅用了20分钟,出血量非常少,干净、漂亮。

看似很简单的操作,在细节上却有很多讲究。不仅仅要求操作者手、眼合一,还要准确判断导管位置是否正常;固定的时候,必须等手臂上的消毒液完全待干,且每一条胶布的位置都有标准。

曾丽说,导管的成功置入,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工作,最重要的是后期的维护,预防脱管、漏管及血栓等情况发生。每次操作完后都要向患者强调注意事项;出院后,在PICC专科门诊进行维护,一周一次。如果维护得好,导管的使用寿命可以长达1年。

C奉献

在人手如此紧缺的情况下开展工作,靠的不仅仅是娴熟的技术,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她们没法预计每天的工作量,只要临床有需求,都无条件满足。遇到病人多的时候,常常加班至深夜。顺利的时候一个病人三四十分钟,遇到血管不好的或者危重症患者,一次耗上几个小时也是常事。

刘宇是肿瘤科护士,也是一名优秀的静疗专科护士。曾经轮转过PICC中心,回忆起那难忘的三个月,她说,那不是一般人能扛下来的。回到病房后,她负责片区的导管维护,上班时间工作忙,她只能利用休息时间参与其他科室的导管维护和会诊,凡是能解决的,她从不推脱。为了病人的治疗,她从无怨言。她说,能用自己的技术服务患者,她觉得有价值。

身为PICC中心技术负责人,曾丽同时还扮演着另外一个重要的角色急诊观察室护士长。2011年,这两副重担同时落在这个年轻的肩膀上。一边是病房管理、团队建设;一边是新中心的筹备,各种挑战。为了找到平衡点,曾丽费尽心血。几年来,她从来没有在晚上八点之前离开过医院。除了搞好管理,她还不断探索PICC技术的新进展,今年6月在南充召开的省护理学会静脉输液治疗学术交流会上,她的论文获得了一等奖。

D困境

作为我院静疗小组的创立者、四川省第一个高级静疗专科护士、四川省护理学会静疗专委会主任委员,吴玉芬老师认为,要把静脉治疗工作做好、做精,关键在于创新,不能墨守成规。近年来,她先后主编了人卫版《静脉输液治疗学》、《静脉输液治疗实用手册》,成为静疗专科护士的经典教科书和实用指南;并发明了分合式输液器等多项专利。

在静脉输液治疗这条道路上,我院走在了全省的前列,并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和辐射。然而在技术上领先的我们,PICC中心的发展却不容乐观。狭小的场地、管理的滞后就像是堵塞在导管里的血栓一样,严重制约着中心的发展。如何将PICC专科门诊与PICC中心进行整合,有效利用资源,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采访手记:这是一个很特别的团队,让我想起一句话“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在这个号称“中心”的团队里,松散型管理让曾丽常常孤身奋战。但她并不孤独,因为在她的身后,还有很多志同道合的姐妹们给她力量和信心。她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PICC中心会真正壮大起来,为更多的患者守护好“生命通路”。

(宣传部 卿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