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3期第四版
版面选择
摄影微课堂:拍摄与发现
2019-04-12
对于摄影来说,发现包含以下几层含义:首先,发现是一个找到新的拍摄对象的过程;其次,发现是一个找到新的表达方式和角度的过程;最后,在我看来,发现也是一个重新改变我们对世界理解的过程。下面,就这几个层面,和大家谈谈我对摄影发现的理解以及如何能够做到不断地去发现。
艺术最忌讳墨守成规、千篇一律。但是,对于摄影来说,如果能够做到创新,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摄影活动相对简单,不像绘画等其他艺术,不需要构思,也不需要想象,甚至不需要技巧的训练,看到自己喜欢的景色或人物,拿过相机就可以拍,因此,对于很多人来说,拍照近乎于一种机械的反应。因为不用太多的思考,所以容易用本能的审美好恶去作判断,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固定的审美模式。其次,摄影通常被通俗地分为风光摄影和人文摄影两大类,这种分类限制了摄影人的审美思维,使大家长枪短炮扎堆往相同的地方跑,拍出来的照片自然也就会非常雷同,以至于看不出拍摄者的个性和独创性。
另外,照片一定要给人美的感觉,这也是一个误区。摄影并不是为了美才发明的,也不是以表现美为全部目的的。在西方,摄影的主要功用是记录和表现。因此,我们需要跳出“美的藩篱”,重新审视我们的生活和世界。再有,过于迷信技术和器材,使我们忽视了去培养更加丰富和厚重的审美经验。实际上,摄影作品的真正价值在于摄影者对生活和环境的独特理解和感受以及他能否发现生活中有意义的东西的独特眼光。有太多的近乎完美的摄影作品(特别是风光摄影),但是蕴含有味道、有个性、有思想的摄影却并不多。最后,过度迷信摄影的技巧,也容易让你匠气有余、才气不足。很多关于摄影技巧的书籍或文章,告诉你怎么构图、用光等等诸如此类,但是,告诉你如何用心灵去“发现”的文章却出奇的少。技巧总是为内容服务的,一张照片,很可能技术上是粗糙的,但可能传达有益的信息,引起观者情感的共鸣,这比那些拍得完美无缺但空洞乏味的照片仍然有价值得多。
那么,我们如何能够做到去发现呢?下面谈谈我自己的体会。
第一,尝试放弃头脑中“美与不美”的摄影标准。那些美的对象,大家都会争先恐后地去拍,你要记住:这类“明信片式”的照片已经太多了,多到泛滥的程度。你要拍一些不一样的东西。除了美以外,一张好的照片还可以是:包涵独特信息的、传递情感的、揭露社会问题的、幽默滑稽的、荒诞矛盾的、表达纯粹个人情绪感受的等等。
第二,重新审视那些似乎并不美的对象。有些对象看起来并不是那种打眼的美,但它们可能有趣、可爱、怪诞,具有某种象征和隐喻,能引发联想等等。
第三,培养“视觉敏锐性”。重新观察线条、光影、色彩形成的几何形块以及它们可能构成的新的组合。不要总是去拍大景,尝试去拍一些中景,锻炼构图的能力,也尝试去拍一些近景,培养对细节的敏感性。
第四,不要包含太多的信息。总是提醒自己摄影的“减法原则”,尽量让视觉主题简单明确,所谓“少即多”。
第五,寻找“意趣”与“意外”。前者指的是可能激发某种情感色彩的场景或瞬间,后者指的是内容上或形式上的“反常”。
第六,抓住场景的象征性,即能激发观者联想的那种东西。
第七,把握“动态的关系”和“静态的关系”。前者指的是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后者指的是环境中物体之间的关系。
第八,培养对生活的幽默感。
第九,锻炼自己不用单反而改用卡片机甚至手机拍摄。
第十,永远不要认为生活会“辜负”你,不要认为你已经没有什么可拍的了,如果你有一双锐利的眼睛和敏感的心,总会迎来一个个欣喜的瞬间。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晓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