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面选择

随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

2019-04-12

嫁于楚郎10载余,今春初至岳麓书院。崇敬、恨不早来,这座千年学府、中国古代文人的圣地。

作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冠(分别是岳麓书院、应天书院、白鹿洞书院和嵩阳书院),由北宋开宝九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创建。经历史沿革、扩建、摧毁、重建等沉浮起落,今且不说其壮观种种,仅那份“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俾睨天下、傲视群雄,唯此一家而已。

书院门额“岳麓书院”为宋真宗字迹,大门两旁悬挂有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上联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下联出自《论语·泰伯》,源出经典,联意关切,道出了岳麓书院英材辈出的历史事实。

不得不说,岳麓山确为风水宝地。这里矗立着禹王碑、舍利塔、赫曦台、蔡和森故居等,埋葬着黄兴、蔡锷、陈天华、姚宏业等一系列名人。岳麓书院更是能人辈出,各领风骚。书院后面的爱晚亭是毛泽东与罗学瓒、张昆弟、蔡和森等纵谈时局,探求真理的常聚之地。爱晚亭同样与西湖的湖心亭、北京陶然亭、安徽醉翁亭并称中国四大名亭。

书院值得记载和称道的历史事件众多,最出名的要数“朱张会讲”:两宋之交,岳麓书院遭战火洗劫,乾道元年,湖南安抚使知潭州刘珙重建岳麓书院。还延聘著名理学家张栻主教岳麓,更加强了书院在南宋教育和学术上的地位。张栻主教期间,以反对科举利禄之学、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为办学的指导思想,培养出了一批如吴猎、赵方、游九言、陈琦等经世之才的优秀学生。乾道三年,朱熹来访,与张栻论学,即历史上有名的“朱张会讲”。前来听讲者络绎不绝,时人描绘“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这次会讲,也推动了宋代理学和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不仅是长沙,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朱张会讲之后,岳麓书院名声更加远播,元代理学家吴澄在《重建岳麓书院记》中说:“自此之后,岳麓之为岳麓,非前之岳麓矣!”在岳麓会讲27年之后,朱熹任湖南安抚使,再次来到潭州,重整岳麓书院,颁行《朱子书院教条》。经过他的整治,岳麓书院再次进入到繁盛时期。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道尽了岳麓书院历史上人才辈出的事实。早在北宋,山长周式便“教授数百人”。南宋理学家张栻出任山长后,岳麓书院成为湖湘学派的发源地,培养出了一批“岳麓巨子”。“朱张会讲”更吸引了大批士子纷纷返归前来听讲,“方其盛也,学徒千余人”。明清至民国初期是岳麓书院培养人才的鼎盛时期,一批批日后深刻影响中国历史的人物从这里走向社会,余秋雨对此评价说:“你看整整一个清代,那些需要费脑子的事情,不就被这个山间庭院吞吐得差不多了?”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等自不必说,近代启蒙思想家魏源、湖湘学派代表人物彭龟年等也是高山仰止之精萃;更不用说著名教育家、毛泽东岳父杨昌济等风流人物。

虽已立春,楚地仍寒。行走岳麓山间,大雾弥漫,十数步外人、物皆不可见。黄兴墓、穿石坡湖等或历史、或神话皆擦肩而过。待爱晚亭中临摹了《沁园春·长沙》之后,岳麓书院已将我等拒之门外。锲而不舍于第二日再访,看书院翠竹苍苍,听文庙钟声隐隐,仿似庐前老树也净化了性和灵,唯有跪倒苍台前,以一颗虔诚的心,卑微地仰视、膜拜。

(宣传部张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