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10期第三版
版面选择
“我与省医的故事”征文:谢谢你,“藤野先生” ——致EICU邓磊老师
2019-04-03
在日本,鲁迅遇上了他的人生导师——藤野先生。而我,也很幸运的在刚毕业就遇上了改变我医学生涯的导师——EICU邓磊医师。
他,身着白大褂,带着一副黑框眼镜,步伐轻快,脚步矫健的踏上了前台,一开口,他那低沉的声音就让嘈杂的礼堂安静下来。接下来他开始给我们一群刚毕业的临床菜鸟们进行“职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培训。这是邓磊老师给我的第一印象。
接着,怀着惴惴不安的心理,我来到了规培的第一个科室——EICU。老总带我们熟悉了科室环境后就把我们带到带教老师面前,邓老师还不等我自我介绍就说:“你好,陈X。”我大吃一惊,道“你怎么知道我的名字?”只见邓老师微笑着说:“因为你们的轮转表是我排的,我当然知道你是谁。”我恍然大悟。那天除了这件事,还有一件让我印象深刻的。邓老师在给我介绍了EICU的工作流程及常见病例之后说了一句话“接下来的三个月我们就一起学习、探讨,一起进步。”这句话对于我这种几乎没有临床工作经验的人来说真是让我诧异不已。
后来,在跟着邓老师学习的日子里我发现他真的是一个做事非常认真、严谨、低调、沉稳的人。他会每天亲自粘贴患者的检查报告,这种在我看来毫无技术含量,又费时的工作,邓老师每天都亲自完成,甚至是每一张检查单都贴的非常漂亮,他解释说这样做的过程中,他可以对患者的检查情况有个详细、具体的了解。听其他的老师说,这是邓老师多年的习惯了。他的这种做事风格让我深深的佩服,也让我在后来的学习工作中养成了对小事也要认真对待的习惯。
每周二是EICU董主任查房时间,第一次参加的时候,我又被邓老师震撼到了。他全程用英文非常流利的向董任汇报了某床病人的现病史、检查结果、目前的诊断治疗措施以及接下来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我,瞪大了眼睛盯着他,就差拍手叫绝了。连董主任都对他赞不绝口,说以前邓老师说英语其实也是磕磕巴巴的,但是对于学习英语,他从来没有懈怠过,每周都主动英语汇报,所以才有了现在的进步。邓老师也经常鼓励我,让我好好学习英语。
第一次跟着邓老师一起值班,也是我第一次真正遇上抢救病人。那是一个周末,科室的人手没有工作日那么多,一个病人突发血氧饱和度下降,而当时邓老师在隔壁一个病区,护士老师只好第一时间通知我。我一下就慌神了,脑袋一片空白,转头就跑向隔壁病区找邓老师去了,在半路遇上他,他一句话就把我震住了“不要慌!不要急!马上准备插管!”。很神奇,我一下就镇定下来了,马上去准备插管需要的器械等等。后来,在邓老师镇定、果断的指示及处理下,患者的病情平稳了下来。然后,邓老师开始向我讲解抢救时每个步骤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
ICU的工作真的是非常的繁杂,有时候甚至需要加班完成,但是每次我遇上不懂的问题向邓老师请教的时候,他都会很耐心地甚至放下当下的工作向我讲解。有时候忙得连我都忘了我前几天提出了一个的问题的时候,邓老师还会记得。而ICU的很多操作,比如深静脉置管、动脉置管、胸腹腔置管等操作,在普通病房很难实施,邓老师每次都鼓励我说这些操作可能出了ICU,别的科室就学不到了,让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每次都是他操作一遍后,下次就让我操作,并在我身旁耐心的指导,操作完还会和我一起讨论一些经验等。而每次遇上我没有做好的事,邓磊老师从来不严厉的批评我,只会说怪他没有向我交代清楚。
最让我佩服邓老师的,是他的沟通技巧。入住ICU的病人大多数都是危重病人,且患者家属每日探视时间只有半个小时,如何让家属信任医生并配合治疗也是一个工作重点。而邓老师每次都会很耐心的先向家属告知患者目前的情况,处理方案,患者的用药反应如何,接着会站在病人及家属的角度上给予一些建议及意见,然后他会询问家属对我们的治疗及意见建议有什么疑问,在认真听取之后再做出非常专业的回答。他会很认真的看着和他说话的人的每一个人的眼睛,然后语速平稳,措辞准确,给人一种非常有安全感的感觉。每次我在旁边学习的时候,我甚至觉得,我要是家属,我也会非常信任这个医生。我认为良好的沟通技巧是作为医生必须要具备但是又很难学到的一门学问,当然,这也是建立在非常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临床经验基础上的。而邓老师每次去和患者家属沟通都会把我带上,让我在旁边学习观摩,后期也会让我试着去和家属沟通,待我沟通完了后再指导我等等。那段时间,我觉得我的沟通技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甚至觉得沟通简直是门艺术。
在EICU轮转的3个月,是我进步非常大的3个月,不仅是表现在临床工作上,甚至是改变了我做事马马虎虎、不仔细的陋习,这与邓磊老师的悉心教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能够一毕业就遇上这么好的老师。他的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对临床工作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让我获益匪浅。
鲁迅在和藤野先生学医期间,坚定了他弃医从文的志愿,而我,将继续在“藤野先生”的教诲下坚定地在医学这条道路上前行。
规培医生 陈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