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面选择

设身处地解读病人文化

2019-04-15

编者按医学历来被认为是最具人文传统的一门科学,作为医学主体的临床医生也是最富含人情味的职业。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精髓所在。自本期起,院报2版将不定期刊出“人文视线”,文章体裁、内容不限,可以是医院人文事件,可以是医护人员人文感悟,也可以是您的人文观察……。我们旨在致力于人文精神的倡导,在医患沟通、服务病人方面不懈努力,与广大医护人员共勉。

湖南电视台《爱的妇产科》正在热播,其中一个故事令笔者感慨颇多:女大学生晓雨在妇科诊室遇到男医生杨俊波接诊,满面别扭:“怎么是男医生看妇科啊?”面对患者这种态度,杨俊波主动介绍女医生叶紫为患者看诊。叶紫毫无二话地为患者检查诊疗,怀疑晓雨是宫外孕。因为害怕父母责骂,晓雨隐瞒病情并逃离医院,差点付出生命的代价。叶紫在成功挽救晓雨生命后,面对晓雨父母的责难,在医院大厅现场演示,声情并茂说服晓雨父母正确看待性知识,关爱子女身心健康。虽然过程比较迂回,却实现了真正的沟通和成功的诊疗。

医患沟通与其他沟通不同。在医院特定的环境中,仅提供一些具体的医疗信息还不够。只有当这些医疗信息与病人的文化“融合”时,病人才会产生认同感,这样的医患沟通才能算是成功。这种沟通不是通俗易懂、或者高深玄妙所能简单阐述的。它包括博爱的胸怀,道德的操守和法律的意识,也包括学术上的诚实和宽容,还有与患者的共情。

医护人员应通过病人及家属的语言、语态、动作等去理解他们的文化,并学会分享他们的情感,特别是要抓住其疑惑,及时做好解释和协调工作,切忌简单粗鲁、敷衍了事。医护人员应努力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安静、安全、自信的就医环境,即使高知人群也可能缺乏医学专业知识,对各种专有名词茫然无知;哪怕医护人员本身,对不同专业也可能不知所措。因此,针对不同背景的患者,提供恰如其分的医学信息,不仅能促进疾病好转,提高治愈率,更重要的还能及时化解医患之间的误解和矛盾,减少医患纠纷和医疗事故的发生。

对诊断尚不明确的病人或疑难病例,在沟通前,医护人员有必要进行内部讨论,统一认识后再由上级医师与病人家属沟通;在医生与某位病人沟通困难时,可以换一位医生或主任与其沟通;当医生不能与某位病人家属沟通时,可行的办法是换一位知识水平高一点的病人家属去沟通,让这位家属去说服其他家属。

医患双方尽管存在一些信息上的不对称,但毕竟拥有一些共同的社会人文基础。所以,医生应该从共同的文化生活中找到切入点,设身处地从病人的行为习惯、生活经验出发,帮助病人或家属更好地理解和选择诊疗方案。比如,有的医生把术后病人生活质量的改善作为术前谈话的切入点,讲解手术的必要性及其注意事项;有的则根据病人的生活经验、接受能力、气质类型、性格特点,努力表现出医生为病人选择诊疗方案的良苦用心。

某些疾病,口头和书面沟通都困难,可辅之以实物或影视资料沟通。比如对先无性心脏病患儿的家属,医生可用心脏模型结合画图进行讲解,家属就会形象地了解疾病到底出现在哪个部位,如何进行手术修补等;再如骨科患者,患者家属不知道骨病在什么位置,骨科医生便拿出人体骨架,用通俗的语言给患者讲解。也许有些人会问:“有必要说那么细吗?”非常必要!在不能保证100%做对一件事情之前,任何一步看似无意义的铺垫,都可能在将来的某一刻变得无比重要。

(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