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11期第四版
版面选择
征文二等奖(2):“五羊牌”自行车
2019-04-03
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我中专毕业到省医院放射科做了一名技术员。一天,我修完放射假回到科室,有同事告诉我:“去瞧你的自行车”。我很诧异!同事带我到库房,见到一辆崭新的“五羊牌”自行车,让我试骑。我仅在院内骑了一圈,便小心翼翼地把车放回了原处,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同事见我不相信,让我去问领导,我哪敢去问领导呢。在那个举国上下商品奇缺的年代,生活必需品都是凭票证供应的,手表、缝纫机和自行车这“三大件”是一个家庭建设的最高追求。
那是1975年,四川省商业部门分给了省医院3辆自行车的购买额度。当时省医院职工1000多人,分为5个支部,内科支部有幸分到了其中的1辆。放射科属于内科支部,周啓凤老师是当时放射科的主治医师、行政副主任,为放射科争取到了这辆自行车。他的原则性很强,坚持要把这辆来之不易的自行车分给我,理由是:“小岳在川医(现在的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上夜校,科室要支持年轻人学习。”
当时的我,报名参加了1974年川医外语教研室举办的医学英语培训班。该班采取自愿报名形式就读,不收学费、只收八毛钱的讲义费,每周上课2个晚上、每次2小时,讲义为16开、100多页的全英文油印资料,内容主要是呼吸系统的解剖和病理生理知识。
70年代的成都车少人稀,一到晚上大街上几乎不见人影,公交车等得久、也收得早。省医院当时地处市郊,步行到川医大概要花90分钟的时间。下班后得早早地去候公交车,要么走一站、等一站,而下课后就没有公交车可以乘坐了。培训班开始上课时有100多人,最后能坚持读下来的不到20人,交通困难是原因之一。有了这辆自行车后,不论风雨寒暑,我都从未缺过课。那时的我,人年轻,骑着“五羊”在蓉城大街上“兜风”,还可以双手脱把飙行很长的距离。那时的我,记忆也好,英语培训班学过的诸如肺炎、肺结核等呼吸系统疾病相关句子我至今都还能背诵出来。也正是因为那时学到的那点英语基础,让我后来上大学时当上了班里的英语课代表。
在省医院工作的40余年里,历经放射科、内科、物理诊断科和现在的超声科,“五羊”精神一直鞭策着我,在周啓凤等前辈的培养下,我逐渐成长为主任医师和学科主任。
(超声科岳林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