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12期第三版
版面选择
对话健康:脑梗死的自我识别及预防
2019-04-16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因脑血管阻塞导致脑血流循环障碍和脑组织功能或结构损害的脑血管疾病,占所有类型脑血管病的70%左右,而目前脑血管病已成为危害我国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据卫生部统计,我国居民脑血管病所致死亡已上升至全部死因的第一位。因此,对于每个人而言,早期发现、识别脑梗死并进行有效的治疗及预防十分必要。
脑梗死一般在夜间睡眠中发病,常为次晨起床时发现肢体无力或偏瘫,多无意识障碍,血压可正常或偏高,可有动脉硬化史。
如果出现以下症状需尽早就医:
(1)突然感到一侧面部或肢体麻木或无力:嘴歪、流口水,肢体软弱无力,如剃须修胡征,指自己持刀刮须时头转向一侧,剃刀落地;或是拿筷子没劲夹不到菜,走路时一条腿拖步等。
(2)突然出现言语含糊或语言障碍:与人交谈时突然出现说话困难或听不懂别人的话。
(3)突然出现头晕:周围景物出现旋转,站立不稳甚至晕倒在地。
(4)突然出现一侧眼睛看不见东西:数分钟或数秒钟即恢复,这是脑血管疾病的早期的报警信号。
(5)其他先兆症状:突然出现呛咳、吞咽困难、疲倦、嗜睡、耳鸣、行走不稳等也可能是脑血管病的先兆表现。
一旦确定发生了急性脑梗死,最为有效的治疗方式是溶栓治疗。如果患者能在发病后迅速自我识别并于1小时内于有溶栓条件的医院急诊就诊,将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机会。我院神经内科已与神经外科、急诊科、放射科、检验科等多科协作,开通“脑梗死溶栓绿色通道”,旨在与时间赛跑,尽量抢救神经功能。
当然,并不是所有脑梗死患者都需要溶栓或是适合溶栓,这种情况下,主要的治疗包括抗血小板和/或抗凝、稳定斑块、神经营养、控制危险因素及并发症、康复训练等,住院治疗一般10天左右。事实上,初发脑梗死多数都不会致残或致死,但临床数据显示,脑梗死的复发率高达40%,70%-80%的患者常因再次卒中导致严重的致残甚至死亡。
那么脑梗死患者如何预防复发呢?
首先,住院期间,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完善相关检查来明确发病的原因及各类危险因素,给出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这个治疗方案一般来说就是“二级预防”的方案,所谓二级预防,就是指已经发生一次或多次卒中的患者通过寻找卒中事件发生的原因,治疗可逆性病因,纠正所有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以达到预防卒中再发的全部过程,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般来说,只要没有出现严重并发症或不能耐受的情况,大多数脑梗死患者需终生进行二级预防。很多患者没有这个概念,出院后就停药或是没有进行规范的二级预防,导致脑梗死的复发,出现致残甚至死亡的后果。因此,对于患者而言,必须有这样一个概念,那就是脑梗死不是住院期间治疗就可以一劳永逸的,要想预防其发作,必须做好二级预防。
二级预防关键一:科学用药、控制危险因素、定期随诊
相信科学,遵循科学的用药原则,定期监测各项相关指标(血压、血糖、血脂、肝肾功等),控制各项危险因素达标,并定期复诊,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千万不要盲目相信各类广告宣传的“特效药”或“特效疗法”,轻者可能得不偿失,重者可能延误病情或出现严重并发症。
二级预防关键二:健康的生活方式
戒烟,戒酒或适量饮酒,保持乐观的情绪和开朗的心态;饮食多样化,多吃蔬菜、粗粮,适量补钙;常吃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肉皮、动物内脏等高脂食物;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控制腰围;吃清淡少盐、少糖膳食,把食盐量降至每天6克左右。另外,研究显示地中海饮食可降低发生中风的风险,其因地中海沿岸以蔬菜水果、鱼类、五谷杂粮、豆类和橄榄油为主的饮食风格而得名,可供借鉴。
二级预防关键三:坚持锻炼
坚持科学康复训练及适度的体育锻炼,不但对于恢复肢体功能尤为重要,而且对预防肥胖、增加循环功能、调整血脂和降低血压均有益处,是防治脑梗死的积极措施。患者应根据个人的身体情况选择适当、适量的体育锻炼及体力活动,肢体瘫痪明显的患者可在专业康复医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的康复锻炼,没有明显瘫痪的患者可进行慢跑、散步、柔软体操、打太极拳等有氧运动,以不感疲劳为度。
此外,针对那些有卒中危险因素但还没有发生卒中的人而言,可以通过“一级预防”降低他们发生卒中的风险。其中高血压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因此应该首先判断患者有无高血压,并且通过恰当的治疗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同时还应定期监测血脂、血糖水平,必要时可通过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来控制。另外,戒烟和避免过度饮酒也非常有必要。如果存在多个高危因素,可预防性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对于有心律不齐(如房颤)以及其他心脏病(如人工瓣膜和心肌病)的患者也应该进行长期的药物治疗来预防卒中。
(神经内科叶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