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8期第三版
版面选择
管理·他山之石:美国德州大学MD Anderson癌症中心访学见闻
2019-04-03
2015年8月,我有幸来到仰慕已久的美国德州大学MD Anderson癌症中心,开始为期一年的访问学习。
该癌症中心在美国癌症专科医院的15次评比中,有12次荣登冠军宝座,尤以乳腺癌的治疗及科学研究而闻名。我工作的实验室,属于中心的神经外科,因其独有的乳腺癌脑转移细胞系,吸引我来这里进行乳腺癌脑转移相关的基础研究。
因为一直从事临床工作和临床研究,我在基础研究方面是比较薄弱的。在实验室教授的支持和包容下,在实验室的博士和博士后们的指导下,我从零开始,逐渐学会并掌握了多项实验技术,帮助神经外科医生Dr.Ferguson完成了通过抑制WNT/β-catenin通路抑制乳腺癌脑转移增殖和侵袭能力的体外试验,现体内试验正在进行中,不久将有成果发表。
在长达11个月的实验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科研工作者的不易。做实验不像治病救人成就感来得那么快,而是一种折磨与自我折磨,有时候耗费几天几夜,得出的数据也不一定理想,需要重复重复,再重复,才能往论文上放那么一小张数据图片。我曾半夜12点到实验室给细胞照相,也曾连续两周晚上去测实验数据,几个月不分昼夜泡在实验室上班……
今年6月,我在Dr.Ferguson的推荐下申请到了癌症中心乳腺外科的临床观察机会。MD Anderson不愧为全美第一,不仅乳腺癌患者的接诊量大,围手术期的工作也是做得相当扎实,而且每一个细节流程都堪称完美,临床科研思维也是环环相扣。其实在患者的治疗方案、手术方式和手术技巧上,中美并没有什么差异,甚至手术也不见得有我们做得流畅,但是他们在细节、患者就诊体验上的考虑的确令人折服。比如他们会在术前精密设计切口的位置、大小及切除范围,在影像报告上精确标记;术中采用放射性粒子进行定位,确保精准切除;局麻的手术会全场静音,由麻醉师和患者全程低声交流;术后记录表格化,每一个点都便于进行临床总结。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
乳腺外科的门诊每天会预约15个左右的病人,部分新病人,部分随访。看似患者数量少,但工作量还是很大。首先会有医师助理或高年资护士对患者进行问诊和查体,总结临床资料后向主治医师进行汇报,然后主治医师会确定患者的治疗方案、手术方式,向患者进行所有的术前交代,可以长达1个小时不停地说话,以确保和患者沟通到位。
MD Anderson癌症中心作为全美数一数二的学术机构,其信息化建设堪称一流。每个工作人员,包括我们这种访问学者,都有一个胸牌、邮箱、账号和密码,可以在机构内任何一台电脑上登录进行相关操作;临床上通过一站式工作平台,可以链接患者的所有病例资料,包括就诊情况,影像资料,病理资料等;图书馆资源丰富,为科研人员提供强大的支持,基本上可以在线下载所有的学术原文,如果没有在线的原文,提交申请后,图书馆工作人员就会立刻复印馆藏原文并制作成pdf发送到本人邮箱,如果需要借书,也可以通过在线系统申请,工作人员找到书后就会通过邮件通知领取。总之,在MD Anderson工作感觉有强大的技术支持让你可以心无旁骛,专心学术,这应该也是其成功的原因之一吧。
结束MD Anderson的工作后,我前往纽约哥伦比亚大学附属纽约长老会医院乳腺外科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交流学习。纽约长老会医院乳腺中心虽然没有MD Anderson那么大的规模,但也是五脏俱全。中心门诊也是一站式服务,病人可以在中心完成所有的术前检查。最有特色的地方是中心有一间患者图书馆,也是患者教育室,里面摆放了上百种的乳腺癌相关手册,包括乳腺癌的相关知识,乳腺癌手术的选择,乳腺癌综合治疗,术后护理,营养搭配等等,并且有两位乳腺癌治疗后的患者志愿在这里坐班,用亲身经历为新患者提供咨询与安慰。
2016年7月29日,我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到了祖国大地。这一年我过得很充实,访学的经历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医学天地,我将怀揣着对医学事业的满腔热情,在新的道路上继续奋勇前进!
(乳腺外科 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