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采用微创方法救治一例严重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
2024-04-19 17:37心血管内科
近日,国际著名心血管病学术刊物《Circulation:Cardiovascular Imaging》刊登了我们团队在国际上首次采用微创的方法救治一例严重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我们的故事从一年前开始。患者是一位66岁的老伯。近6年来,他时常感到胸口一阵阵窒息,像是揣着一块大石头,每一次呼吸都异常费力。这种感觉从最初的偶尔发作,到后来频繁出现,生活质量大大下降,连爬上二楼都觉得十分困难。
这几年里,老伯也曾四处求医,医生们告诉他,他的心脏肿大了,功能也不如以前。可是,这些解释和治疗并没有真正触及问题的核心。每次住院治疗后症状的暂时缓解都像是海市蜃楼,转瞬即逝。去年,老伯的病情愈发加重,症状发作也更加频繁,反复住院,效果都不理想。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来到我们医院就医。起初我们也认为老伯就是我们常见的心力衰竭,但随着对病情研究的逐渐深入,我们发现原来导致他气喘吁吁的原因另有所在!我们从心脏超声检查中发现,他患有严重的二尖瓣关闭不全,导致了二尖瓣血液反流。但二尖瓣关闭不全并不少见,真正让我们感到惊讶的是:在老伯的心脏内,竟然长着一座结构独特的“桥”!而正是这座桥导致了二尖瓣大量返流。
我们查阅了大量的医学文献,终于搞清楚这个桥样的结构在医学上被称为“二尖瓣拱桥”,这是一类相对罕见且容易被忽视的二尖瓣反流病因。这座本不该出现在心脏中的桥,扭曲了心脏的正常结构,使血液不能顺畅流动,引发了老伯多年的苦恼。这个关键线索,一下子点亮了我们的治疗思路。只要想办法“修复”这座桥,让他心脏内的血流恢复顺畅,就能让老伯重获自由的呼吸。
揭开谜底后,我们的心脏瓣膜疾病治疗团队立即行动起来,准备展开一场精密而细致的“桥梁工程”。我们的“桥梁工程”不同于一般的建筑工程,需要极其精准和细致的操作,就像是在微缩世界里进行珠宝加工。我们通过一条非常细小的路径——也就是血管来进行。在精密的仪器和高超的技术下,我们找到了桥的关键部位,利用一种名为“导管”的特殊工具,穿过血管直达心脏深处。这项技术在医学上被称作“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听起来就像是未来世界的高科技,实则是当下最前沿的心脏瓣膜疾病治疗方法之一。
整个过程中,老伯并没有感到任何疼痛,因为这是一种微创手术,大大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和恢复时间。当那座桥被巧妙地“修复”后,心脏内的交通变正常了,血流极大程度恢复了顺畅。“修桥”工程的成功,给老伯带来了全新的生活。术后他的心累气促明显改善,终于能像正常人一样享受每一次畅快的呼吸。这次治疗也是国际上首次采用微创的方法治疗该类型的疾病,我们将此总结成文,发表在国际著名心血管病学术刊物《Circulation:Cardiovascular Imaging》上,以期帮助到更多的患者。
因为二尖瓣瓣器组成的复杂性,导致二尖瓣反流的原因也是非常复杂多样的,每个病例反流的机制往往各不相同。本例病例的成功治疗,得益于手术团队扎实的基本功与规范的操作,以及对二尖瓣反流病因学及反流机制的深刻认识,更是本着对患者高度负责的态度,面对未知领域的钻研与探索。
老伯心脏中那座神奇的桥——二尖瓣拱桥,并非一夜之间建成,而是源于一个遥远而复杂的过程——心脏的胚胎发育。正常情况下,我们心脏中的二尖瓣是由精细的结构组成的,它像一扇精致的门,控制着血液的流向。而这道门的开合,依赖于一系列细小的、被称为“腱索”的线。在胚胎发育期间,这些腱索会逐渐延长和成熟,就像是植物的根须一样,逐渐伸展并加固。然而,在老伯的案例中,这个过程在胚胎发育的关键时刻被打断了。这种打断可能是由于各种因素引起,最终导致了二尖瓣拱桥的形成。这座桥的存在,实际上是腱索未能正常延长和退化的直接结果。它们本应形成一个灵活而稳固的支撑网络,却因发育受阻而形成了一种类似拱门样的结构,最终导致患者二尖瓣大量返流,出现心力衰竭。
一般情况下,这类患者通常在青少年时期就会表现为严重的反流,本例患者在近老年时期才开始出现症状,并在进入老年后症状持续加重,实属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