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12年,一位老人经历的两次“换瓣”

2021-09-30 15:00心血管内科

今年82岁的W婆婆做梦也没想到,她的生命能在省医院心血管内科延续两次!故事还得回到12年前...... 12年前,W婆婆因为心累气促频繁发作来我们科就诊。病情很快得到了明确,婆婆患上了严重的主动脉瓣狭窄,血液无法顺利从左心室通过主动脉瓣到达升主动脉,为此心脏承受了巨大的负荷,从而导致了心力衰竭。如不及时治疗,2年预期生存率不足50%。

对于主动脉瓣狭窄,药物治疗效果非常有限,迄今为止几乎唯一的办法是进行瓣膜置换手术,置换一枚新的人工瓣膜才能解决问题。但是W婆婆长期患有严重的支气管扩张症,肺部情况不好。如果选择传统的机械瓣膜置换,术后需要长期使用华法林抗凝血治疗,出血风险明显增加,可能发生威胁生命的大咯血。

当年,经过多学科会诊讨论后,胸外科冯刚主任团队为患者置换了一枚无需长期抗凝的人工生物瓣膜。术后在医务人员的精心照护下,W婆婆的心脏病恢复顺利,生活质量大幅度改善,长期在心血管内科门诊随访。但是至今年开始,W婆婆再次出现活动后心累气促,来我院心内科就诊,接诊的心衰专家孔洪主任很快搞清楚了婆婆心累气促的原因。经过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经过12年的使用,婆婆原来置换的瓣膜已经为她工作了近4亿次,瓣膜出现了“磨损”,原来置换上的主动脉瓣再次出现了狭窄,心脏再次面临巨大的负担,所以婆婆又开始出现心累气促了。

和12年前相比,W婆婆的情况更加复杂了:一是年龄比之前大了整整一轮,二是她已经开过一次胸了,要想再次开胸更换瓣膜,风险和难度都大大增加。但幸运的是,12年来,医学也在不断地进步。近年来,心血管内科开展了全新的主动脉瓣微创介入换瓣技术,不用开胸也可以进行主动脉瓣置换了。

经过术前的评估,心血管内科整合了结构、心衰、麻醉、影像、重症等亚专业专家的力量,决定给W婆婆实施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手术当天,心血管内科曾杰、卢聪医师通过在患者大腿根部的股动脉处穿刺一个几毫米的管路,沿着血管送入预先折叠好的人工瓣膜,在磨损的主动脉瓣处释放出来,替代原先瓣膜的功能,顺利完成了手术。整台手术仅2-3小时,患者术后即刻苏醒,毫无疼痛的感觉,第二天就可以自己进食活动。尽管W婆婆是位高龄的患者,但由于此次治疗采用的是微创介入换瓣,术后恢复极快,一周后就康复出院了。W婆婆和家属由衷地感谢省医院给她带来了两次新的生命。

主动脉瓣是位于心脏左心室和主动脉之间,是保证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的一个“单向阀门”。主动脉瓣每天会启闭8-10万次,在人的一生中它会启闭25-30亿次。随着岁月的磨蚀,主动脉瓣会变得增厚、粘连和钙化从而导致主动脉瓣狭窄,妨碍血液循环,最终造成心力衰竭。

严重的主动脉瓣狭窄如果不积极治疗,2年内约有50%左右的患者会死亡。药物治疗对主动脉瓣狭窄效果不佳,目前唯一的办法是进行主动脉瓣置换治疗。

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外科开胸换瓣,创伤大、恢复慢,特别对于65岁以上或者具有多种合并症的主动脉瓣狭窄的患者风险明显增高。目前省医心血管内科结构心脏病团队开展的微创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为65岁以上或外科高风险的主动脉瓣患者带来了新的选择。它具有不开胸、恢复快、舒适度高的特点,全球应用已有40万例以上,是一项成熟而有效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