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外科常见疾病有哪些
2015-08-27 16:36小儿外科
一、小儿普通外科
小儿疾病中先天性畸形占相当大的比例,这类疾病中许多需要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治疗的时期直接关系到疾病的预后,也有不少各种年龄均可能发生的疾病,但在儿童时期发生则有不同表现及诊治特点,人体各器官系统在儿童时期均可能发生各种疾病,因此各有不同特点。
比如小儿腹痛呕吐是儿科常见的症状,也是小儿内外科之间会诊最频繁的一类症状。因小儿年龄幼小,难以语言表达,腹痛易被忽视,又常因发热、呕吐、食欲不振、大便次数增多等伴随症状而就医内科,这些症状在小儿患各类疾病时多见,加上小儿对腹部体格检查的不合作,给及时正确的处理带来困难,如急性阑尾炎穿孔而导致腹膜炎、肠套叠发生肠坏死等。
新生儿时期的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患儿多在出生时就有哭吵、腹胀、呕吐等症状,呕吐物多含有胆汁的绿色或者是粪汁样的胃内容物;而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多在出生后10余天才开始呕吐,并且呕吐逐渐加重,呕吐呈喷射状,呕吐物不含绿色胆汁或宿食并有明显的酸臭味,患儿多有消瘦、皮肤干燥、似干瘪的小老人。
婴幼儿呕吐则常见于食道裂孔疝、肠套叠,食道裂孔疝患儿年龄多在3个月~2岁;肠套叠患儿年龄多在4个月-2岁,在这个年龄段,正是需要添加辅食的时候,如果饮食不当、消化不良或者胃肠道炎症、腹泻等时,及易诱发肠套叠。
学龄儿童比较常见的是急性阑尾炎,由于小儿腹壁较薄,腹壁肌紧张有时不明显,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小儿急性阑尾炎原则上均应早期手术。小儿腹痛、呕吐还常见于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急性胃肠炎、肠痉挛、菌痢、美克尔憩室炎、急性胰腺炎、肺炎、髂窝脓肿等。
另外目前随着交通事故发生率及小儿户外活动的日渐增多,小儿腹部闭合性肝、脾、胰、肾破裂、外伤性胃肠穿孔也不可忽视。胆总管囊肿、肠系膜囊肿扭转、大网膜囊肿扭转、卵巢囊肿扭转、肠腔肿瘤压迫、后腹膜肿瘤压迫、肾盂积水、过敏性紫癜、腹型癫痫、肠虫症、胆道蛔虫症等也可引起小儿腹痛、呕吐。
因此,儿童普外科疾病主要有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及脐部畸形,腹腔股沟斜疝、美克尔憩室等、脐疝、胃食管返流、血管瘤及其它肿瘤、肛周瘘管、胆道闭锁、胆总管囊肿、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先天性巨结肠、先天性肛门闭锁合并直肠舟状窝或会阴瘘、骶尾部畸胎瘤等。
如先天性巨结肠是一种神经细胞发育停顿、肠壁肌间神经节细胞缺如所导致的畸形,故又称“无神经节细胞症”。临床表现为:胎粪排出时间延迟、腹胀、直肠指检可诱发喷射样排便。手术时机目前多数人主张出生后6月左右手术,可以开放手术或经肛门行巨结肠根治术,此外还可以在腹腔镜辅助下进行手术。先天性肠闭锁是一种较常见的消化道畸形,可发生于肠道的任何部位,以空肠、回肠多见,十二指肠次之,结肠罕见,手术是唯一可能挽救生命的方法,切除闭锁段肠管,行肠吻合。
先天性肛门闭锁是由于胚胎时期的发育障碍所致,根据直肠肓端与肛提肌的关系分为高、中、低位,正常肛门处无肛门开口,如果直肠与阴道或尿道存在瘘管,可见大便从阴道或尿道流出,确诊后手术治疗。
脐膨出和腹裂均为小儿先天性腹壁发育不全所导致的畸形,所不同的是脐膨出是脐带周围腹壁缺损,突出物有囊膜覆盖;而腹裂是腹壁一侧缺损,脐正常,突出物没有囊膜覆盖。均需行手术修补。
血管瘤是以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殖为特点的先天性良性肿瘤,传统上根据形态学将血管瘤分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混合性血管瘤及蔓状血管瘤。现在则根据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特点、病理组织学特点和临床表现将血管病变分为(真性)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两大类。由于后者是建立在临床及生物学特性基础上的分类,更能准确地反映不同种类血管瘤的特点,有利于临床上采取不同治疗方式,故已被大多数临床医生所接受,并且现在研究已证实,真性血管瘤有一定的自限性,相当部分不作任何处理即可自愈,因此应该在专科医师严格观察下妥善处理。
脐疝为脐部先天性发育缺陷,表现为患儿哭闹、咳嗽或直立时脐部出现一包块,安静平卧后包块可完全消失。由于本病绝大多数可自愈,故对2岁以下患儿,脐环<2cm,可暂不手术处理,争取自行愈合;而2岁以上,则可试行保守疗法3-6月,如无效再手术,对脐环>2cm者,则建议早期手术。
二、小儿颈胸部
主要有胸壁畸形(如漏斗胸、鸡胸等)、膈疝(胸腹裂孔疝、食道裂孔疝)、纵膈肿瘤、肺部囊性疾病和发育畸形、食管狭窄、胸腔内的肿瘤、胸壁的肿瘤等。
比如漏斗胸,是由于胸骨及相应肋骨发育不良所形成的胸壁凹陷畸形,形似漏斗,故名漏斗胸,非“缺钙”所致。手术年龄以3-10岁为宜,大年龄患者仍然可以手术矫治,目前采用微创手术(NUSS手术)矫治漏斗胸,减少创伤,效果良好,对于另一种胸壁畸形——鸡胸,现在也采用微创的矫治手术,手术效果也比过去明显提高,创伤也更小。
先天性肌性斜颈:是由于胸锁乳突肌纤维化挛缩造成的畸形。表现为出生后1周左右胸锁乳突肌中下1/3出现一肿块,头颈发生偏斜,肿块常于6月左右消失。之后畸形可逐渐加重,并可出现脸部不对称。早期治疗对预防继发性头、脸、颈椎畸形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早期病儿可通过手法治疗缓解,对1岁以上则需要手术治疗。
先天性膈疝:是由于膈肌先天发育不全,腹腔脏器从膈肌缺损处或薄弱部分突入胸腔所导致的畸形。包括胸腹裂孔疝、食管裂孔疝和胸骨旁疝三种。由于本病常并发肺发育不良和肺动脉高压,患儿常因呼吸衰竭而死亡,或反复呕吐,导致发育障碍、营养不良等,故一旦确诊应积极手术治疗。
先天性食管闭锁、食管气管瘘:为新生儿的危重症,其治愈率一直代表小儿外科的技术水平,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治愈率已达到90%以上,我国大城市,大中心能达到70-80%左右的存活率。由于本病患儿存在较严重的新生儿吸入性肺炎,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情越重,并可能随时发生窒息而死亡,故一旦确诊应积极手术治疗。
甲状舌骨囊肿或瘘、鳃囊肿或瘘、颈部囊状淋巴管瘤也是儿童较常见疾病,一般需要适时手术处理。
三、小儿骨科
小儿骨科作为一个新兴的独立亚专业只有50年左右,很多医院没有专业的小儿骨科,由成人骨科医师兼治小儿骨科,但小儿骨科并不等同于成人骨科,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骨骼并未成熟,因此小儿的先天畸形及骨折的治疗都和成人有很大不同。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医院都已经把小儿骨科单列出来,以便儿童患者得到更专业的治疗。
小儿骨科常见疾病:下肢和腰背疼痛,先天肢体畸形如多指、扳机指,发育性髋关节脱位、马蹄内翻足、肢体不等长、脊柱侧弯及后凸畸形、股骨头缺血坏死,脑瘫畸形、膝内外翻、骨髓炎、骨结核、骨肿瘤以及各种肢体脊柱的骨折创伤。
新生儿常见的畸形如马蹄内翻足是最常见的足部畸形,男孩较多,发病原因与遗传因素、组织学异常、血管异常、宫内因素有关。治疗上早期可以通过保守治疗如手法矫正、石膏外固定,保守治疗不理想的可以通过手术治疗。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既往称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和马蹄内翻足一样常见,女孩较男孩多,右侧较左侧多。本病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我科与我院超声科已经合作开展新生儿的无创超声筛查,可以早期发现并治疗,可以有效减少后期残疾的发生几率。
1-3岁期间的儿童,比较常见的是步态异常、X形腿、O形腿,家长发现后通常非常焦虑。实际上大多数情况是因为儿童肌肉力量不足以维持膝关节的稳定和正常解剖关系所致,可以随生长而自行矫正。但是一定要到专业的小儿骨科门诊就诊,以排除由各类疾病及天畸形所致步态异常及下肢畸形,以免延误治疗。
特发性脊柱侧弯也是小儿常见疾病,多在3个生长高峰期出现:⑴生后1岁⑵5-6岁⑶11岁-骨龄成熟。患儿常因双肩或肩胛骨不对称就诊,X片可以明确诊断。轻度畸形的患儿可以通过如支具、功能训练等治疗达到部分矫正或延缓发展,严重者需手术治疗。
小儿骨折创伤和成人有诸多不同。首先,就发生部位,小儿上肢骨折远多于下肢骨折;其次,由于关节是骨骼生长端,比较脆弱,因此小儿骨折多发生于近关节部位,肘关节最为常见;小儿骨折常伴有骨骺损伤,如处理不当,会发生骨骼发育畸形,致残率高,有的需后期进行矫形手术;小儿骨骼处于生长发育期,骨折愈合较快。可以看出,小儿骨折不同于成人骨折,不能简单套用成人骨折的治疗方式来治疗,如果按照成人骨折的治疗方式来治疗小儿骨折,尤其是关节周围骨折,可能加重骨折损伤,增加远期并发症的危险。我科针对小儿骨折的特点,开展了关节周围骨折C臂X 光机透视透视下闭合复位内固定,长骨骨折的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等小儿微创手术,对减小手术创伤,缩短恢复时间等均有良好效果。
四、小儿泌尿系统
主要有先天性尿道下裂,隱睪、肾输尿管畸形(如肾积水,重复肾与输尿管畸形)、阴茎发育畸形,外伤性尿道损伤,两性畸形、小儿遗尿、尿失禁等以及包皮過長包茎等。
比如隐睾,是指睾丸未能按正常发育过程从腰部腹膜后下降到达阴囊底部,睾丸可位于下降过程中的任何部位:腹膜后、腹股沟管内、耻骨结节处。由于异常的位置影响了睾丸的发育,一般认为2岁以后睾丸就会产生不可逆的病变,导致生育能力受损及其他病变,故2岁以前应将睾丸下降至正常位置,需要及时治疗上,而且目前手术治疗还有有提前趋势。
尿道下裂是一种因前尿道发育不全而致尿道开口异常的畸形,即尿道开口可出现于正常尿道口近侧至会阴部的任何位置上。尿道下裂的手术年龄并无明确规定,考虑到患儿的手术耐受能力,阴茎发育情况,以及本病可对患儿心理产生的不良影响,故手术年龄不宜过大,一般选择2岁以后手术。
隐匿性阴茎是由于先天性发育异常导致的正常阴茎不能外露,也可以行隐匿阴茎矫正术。有时由并未正确认识本病,而误认为是单纯包茎或包皮过长而行包皮环切术,可能使本来就发育不良的包皮更加缺乏,为矫正隐匿阴茎的手术增加了难度。
包皮过长或包茎过去主张男孩在婴幼儿期即接受包皮环切手术,认为这样可有效防止由于包皮过长与包茎引起的并发症。但过早的进行包皮环切手术有时麻醉、护理等不太方便,现在一般主张于6-7岁以后在局麻下施行包皮环切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