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杨正林教授和朱献军教授研究团队发现视网膜疾病新基因 研究成果在Human Molecular Genetics发表
2018-06-23 21:14人类疾病基因研究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近日,我院人类疾病基因研究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杨正林教授和朱献军教授研究团队和印度阿拉汶眼科医院等合作在Human Molecular Genetics(SCI影响因子5.34)上发表题为 A splicing mutation in 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 associated with retinitis pigmentosa(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 剪接突变与视网膜色素变性疾病相关)的学术论文。杨正林教授和朱献军教授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我院医学检验研究所周玉博士和中科院大学博士生李姝锦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
视网膜色素变性疾病(Retinitis pigmentosa,RP) 是一种遗传性致盲疾病,发病率约为四千分之一。患者临床症状包括夜盲、周边视野缺失,时常伴有视网膜色素沉着。RP可导致视力丧失,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及精神负担。目前多数RP疾病无有效治疗方法;但近年来飞速发展的基因治疗为少部分基因突变引起的RP治疗带来了希望。明确RP致病基因突变可有助于早期诊断和疾病机制研究。但目前尚有相当一部分RP疾病基因不明,致病机制尚不清楚。
为寻找新的RP疾病基因, 研究团队联合印度阿拉汶眼科医院,采用全外显子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 WES)方法,对一个近亲婚配的常染色体隐性RP家系RD-134测序分析,通过比对多个公共数据库和研究团队积累的内部数据库,发现了位于芳香烃受体(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AHR)基因上的一个罕见纯合剪接突变 c.1160 + 1G>A。该突变频率很低,在对照样本中没有出现。对病人cDNA测序分析发现,此突变导致AHR转录产物缺失了含有142个碱基对的第9个外显子,引起移码突变;突变的蛋白产物丧失了转录激活活性。AHR编码一种免疫调节转录因子,在感受细胞外界环境变化方面有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研究疾病机制,研究团队构建了视网膜特异的Ahr基因敲除小鼠模型,发现敲除小鼠视网膜变现出光反应敏感度降低,感光细胞变性、死亡等一系列视网膜变性表型。这些数据证明了AHR在视网膜功能维持方面的重要性。这项研究成果有助于人们了解AHR在RP病变中的作用,为进一步阐RP致病机制奠定了基础,在临床上为RP的分子诊断和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
印度阿拉汶眼科医院Periasamy Sundaresan教授参与了合作研究。我们医学检验研究所黄璐琳博士提供了数据分析支持。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研究生也参与了研究项目。实验动物研究所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关链接:Human Molecular Genetics是一个依托于牛津大学出版社的专业遗传学杂志,在人类遗传领域享有良好声誉。主要发表人类分子遗传学方面的优秀论文,也关注利用其他模式生物研究人类疾病相关的基因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