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频发严重低血糖,竟是因为胸部这个包块!
2024-06-14 09:28内分泌科
今年4月,一名来自西藏地区的54岁男性患者,因为“反复昏睡、抽搐、大汗7月,加重1月”入院。7个月以来,患者反复出现昏睡、意识不清、肌肉抽搐、四肢僵硬,伴大汗、不自觉吼叫。到当地医院住院时监测昏睡中血糖仅有1~2mmol/L,脑CT未见明显异常,胸部CT提示“右下肺占位,大小10.4×10.2×11.2cm”,对症治疗效果差,低血糖发作更加频繁,由最初5~6天发作一次,增加为基本每天发作,进食约100g后意识可以转清,但仍感心悸、乏力,因此每2~3小时就需进食,否则上述症状复发。为了明确低血糖病因及治疗,患者到我院内分泌科就诊,收治入院。
入院后完善了一系列相关检查,充分排除了胰岛素瘤、胰岛β细胞增生、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自身免疫性低血糖、药物因素等常见低血糖病因。那么,患者的低血糖究竟是什么引起的呢?我们复查了胸部增强CT,提示右侧胸腔见一巨大团块状稍低密度影,其内见片状更低密度区,病灶边缘少许钙化影,大小约为134×113×136mm,增强未见强化,纵隔及右肺门有多个淋巴结显示、部分稍大。结合临床经验和文献检索,我们高度怀疑这个巨大包块与严重低血糖有关。如果这个巨大包块是胸部孤立性纤维瘤,则可能分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GF-2),可结合胰岛素受体,产生胰岛素样作用,导致低血糖发生。
胸部CT平扫和奥曲肽显像
遗憾的是,国内几乎没有实验室常规开展IGF-2的检测,因此很难证实我们的判断是否正确。由于右胸包块体积巨大,本身也具有手术指征,如果我们判断正确,术后低血糖极有可能缓解。于是我们一边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寻找资源争取完成检测,一边努力跟家属沟通,希望他们转胸外科接受手术。由于患者是藏族人,语言沟通较困难,他们的诉求是解决低血糖,并不想处理右侧胸腔的巨大包块,因为目前包块并没有引起咳嗽、咯血、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而且,低血糖怎么会跟胸部包块扯上关系呢?家属一时难以理解,拒绝手术治疗。我们没有放弃,一边继续做家属工作,一边完善检查,寻找证据。进行了奥曲肽显像,并进一步行CT引导下右胸包块穿刺活检,病检为梭形细胞肿瘤。病检结果出来后,又经过多次耐心沟通,家属终于同意手术治疗。
4月30日,胸外科在全麻下为患者进行右侧胸腔包块切除术,术后血糖迅速恢复正常,症状缓解。病理报告为梭形细胞肿瘤,免疫组化染色后,综合考虑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关于血清IGF-2的检测,我们也终于联系到上海六院内分泌研究所进行科研合作项目,经患者知情同意后采集术前、术后的血清样本,及时冷链运送,IGF-2检测结果为术前601.0ng/ml,术后6天降低至276.2ng/ml,跟预期的结果一致。术后1周,患者顺利出院,一月后电话随访,患者除睡眠差、伤口局部麻木感外,没有特殊不适,之前的所有症状都没有复发。家属对我们医院表达了深切的感激之情。
对内科医生来说,要明确一个疑难杂症的诊断,往往需要经历非常复杂的抽丝剥茧的过程。这例患者最后诊断为右侧胸膜下孤立性纤维瘤,严重低血糖症,这是非常罕见的低血糖病因,国内报道的病例数很少,在我们医院是首次诊断。整个过程得益于医院多学科的团结协作,也适时借助了外院的科研力量,更是来源于我们团队的不放弃。但在这里,我却万分感激患者和家属,感谢他们最终的信任和支持,没有他们的理解,医生可能寸步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