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跨越三个月的生命守护,重症医学中心成功救治一例重症肺炎合并多器官衰竭患者

2025-05-12 14:50重症医学中心

在医院重症医学中心,一场持续三个月的生命保卫战近日落下帷幕。中心医护团队通过多学科协作、精细化管理和尖端医疗技术,成功救治一名重症肺炎合并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伴多器官衰竭患者,再次彰显了医院在危急重症救治领域的硬实力。  

67岁的张女士在欧洲旅行期间突发高热、剧烈咳嗽并伴随严重呼吸困难,当地初步诊断为重症甲型流感,返蓉后立即前往我院急诊就诊。这时患者已出现严重呼吸衰竭、意识模糊等危象。入院时,患者血氧饱和度持续下降至极低水平,伴有意识模糊、面色青紫、极度乏力,血气分析提示重度低氧血症,评估病情危重,诊断为重症肺炎合并重度ARDS,生命危在旦夕。  

"必须与时间赛跑。"重症医学中心曾帆副主任医师回忆道。医疗团队第一时间组织评估,迅速启动有创通气的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实施俯卧位通气治疗,但患者氧合指数持续低于100 mmHg,病情正进一步恶化。团队决定立即实施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在体外生命支持团队黎嘉嘉副主任医师带领下,仅用数十分钟即完成了静脉-静脉ECMO置管操作,为患者建立起一条“体外生命通道”,在极大减轻心肺负担的同时,为肺部修复赢得了宝贵时间。

救治过程波折重重。由于前期病情过重,患者不仅面临呼吸功能严重损伤,肾功能、神经系统亦出现不同程度受损。在长达40天的ECMO支持期间,整个医疗团队根据病情演变,不断调整支持策略:通过食道压监测评估肺泡压力,利用床旁超声、CRRT等精准指导液体管理与器官灌注,同时密切观察心肝肾等器官的动态指标,帮助患者度过了多项难关,真正做到全身系统多器官联合保护。护理团队在杨琴、曾斌、查蕾护士长的带领下,严格执行每2小时翻身,定时进行肢体被动运动和导管评估等精细化护理操作,患者未出现血流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与此同时,心理干预、营养支持、早期康复等多学科协作机制同步启动,帮助患者度过心理低谷,重拾康复信心。

"医疗技术的突破离不开人文关怀的温度。重症患者的抢救不只是‘救命’,更要‘护心’、‘护脑’、‘护尊严’。只有重视器官功能的整体支持与个体化治疗的精细管理,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救治。”重症医学中心主任潘纯强调。医护团队每天用鼓励性语言进行唤醒治疗,康复治疗师团队每日为患者开展床旁肌力训练、呼吸操指导,鼓励她“醒过来、站起来、走回家”。

经过近100天的“战斗”,这位曾生命垂危的患者,不仅成功撤离ECMO,脱离呼吸机,逐步恢复自主呼吸和生活能力。出院时,患者女儿紧紧握住医护人员的手,哽咽地说:“是你们救了我母亲的命,谢谢你们没有放弃她!”

用技术挽救生命,以关爱托举希望。作为西南地区最早开展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的医疗机构之一,我院重症医学中心已建成一套成熟的急危重症救治体系,每年实施的ECMO救治案例超过100例,居西南前列,核心技术指标达国内领先水平。此次成功救治案例,从早期评估、器官功能保护、ECMO实施和管理、并发症的预防到早期康复全链条精细化的治疗,体现出医院急危重症救治的规范化、多学科协作的高效化和医护团队救治的精准化,是医院在重症救治领域技术实力的集中体现,也是医院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真实写照。

供稿:曾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