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7次手术 长宁地震最重伤员顺利康复回家
2019-08-27 14:57宣传部
8月27日上午,经过我院70天的精心救治,四川长宁地震航空救援的首个地震伤员,也是此次地震伤情最重的伤员刘昌金顺利出院。上午八点半,在骨科三病房,换好新衣服、新鞋的刘昌金坐在床沿上和骨科主任胡豇聊着天,右腿还有些肌力不够,但拄着单拐,刘昌金已经能够自己行走了。“我能走20分钟了。”
听说刘昌金今天出院,邓绍平院长也一早来到病房,多次参与刘昌金会诊的他特意来看看这个倾全院之力奋力抢救的重伤患者,叮嘱骨科康复医师做好患者出院后的康复训练指导,并为刘昌金送上鲜花。
当时在飞机上护送刘昌金的EICU医生杨子含,还有在EICU朝夕相处、精心照顾他的曾霞护士长也专程赶来与他道别。刘昌金一一握着医务人员的双手,心情激动,不停地说着“谢谢”。
从6月18日航空转运到我院的70天里,他辗转急诊ICU、骨科、康复科、呼吸科住院治疗,度过重重难关,先后经历介入手术、剖腹探查肝修补腹腔冲洗术、骨科天玑手术等大大小小7次手术。连他自己和家人都觉得,能活过来并且恢复得这样好,的确是一个奇迹,“感谢四川省人民医院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目前,他借助拐杖下床活动和上下楼梯都没有问题。
他是成都市城市航空医学救援平台首次启用后转运的第一个危重伤员
6月18日下午6点33分,在四川省卫健委的统一指挥下,长宁地震最严重伤员刘昌金顺利通过航空救援转运到成都。这是成都市首个城市航空医学救援平台投入使用后进行的第一次灾难救援,该伤员也是长宁地震后首个航空转运的伤员。
地震发生时,56岁的刘昌金独自在家,被倒塌的墙体砸伤,导致严重多发伤、失血性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是此次地震中伤情最严重的伤员。由于出血未控制,外科手术风险极高,在我院5G救护车的大力帮助下,经前线与医院专家组多次实时5G视频会诊、讨论,现场救援队专家与院内专家组大胆科学决策,启动航空救援,转到我院救治。
他是全院多学科通力合作创造的地震危重伤员救治奇迹
在确定伤员将转到医院救治的消息后,医院根据多次地震救援危重伤员的经验,迅速调配相关医疗资源,以最快的速度做好迎接伤员的准备。
18:50救护车抵达医院急救中心,伤者被迅速推进抢救室,进行多科会诊评估和进一步检查,和空中转运实现了高效、安全和全程无缝对接。
伤员到达我院急救中心后,急诊创伤医学、重症医学、放射介入、骨科、胸外科、肾内科、麻醉科组成的一流专家团队早已等候在抢救室,多学科密切协作。伤员入院前已输入10000多毫升血,相当于全身换了4次血。止血成为必须首要解决的问题。经专家组会诊讨论,6月18日晚7点50分,我院放射介入中心谢坪团队历时90分钟,采用微创介入手术,对伤员肝脏、盆腔部位进行栓塞止血,手术完成5分钟后再行检查,未再出血。为下一步手术做好了重要保障。
18日23时,器官移植中心肝胆外科组、胸外科、急诊外科、麻醉科联合为伤员进行剖腹探查、肝修补、腹腔冲洗术。术中见伤员右肝有一个长10cm、深4cm不规则裂口,腹腔积血和血凝块3500ml。术后,伤员被送入急诊重症监护室严密观察和救治。
6月19日9:00,医院成立了以邓绍平院长为组长,王莉、曾俊副院长为副组长,急诊创伤医学、急诊重症医学、肝胆科、骨科、肾内科、感染科、超声科、放射介入、护理部等临床专家为成员的地震伤员救治小组,每天上午、下午各进行一次大会诊,严密监护,尽全力救治伤员。
他是骨科康复一体化治疗理念的成功案例
6月20日11:30,骨科团队为伤员进行了左侧桡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同种异体骨植骨术,并进行天玑机器人辅助下右侧骶髂螺钉、髋臼前柱螺钉、髂骨随意螺钉固定术。手术用时2小时30分钟,术中出血仅150–200ml,伤员生命体征平稳,手术非常成功。顺利实现了精准、微创的手术目标。
术后第二天,骨科康复团队第一时间介入治疗,真正将骨科康复一体化治疗理念运用到地震伤员救治中,为伤员的后期康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刘昌金在骨科还进行了多次手术,也到康复科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治疗,当医生告诉他可以站起来的时候,他自己都还不敢相信能恢复得这么快。
刘昌金在长宁开有一家凉糕店,葡萄井凉糕,是远近闻名的特色小吃,就在5月,刘昌金做的凉糕,还参加了“四川名小吃”的交流。说起凉糕,刘昌金的话明显多了起来,“回去好了肯定还要继续做凉糕!”
从前方应急快反小分队前期处置、远程会诊,到顺利完成航空转运,再到院内多学科集中救治,在这例地震极危重症伤员的救治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实现了无缝对接,充分体现了我院以伤员为中心的一体化医疗救治水平和能力,创造了地震危重伤员救治的医学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