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与HIV感染相关性和麻风病易感基因研究”通过省级项目验收和成果鉴定
2013-09-30 00:00科技部
由我院皮研所承担的省科技厅课题“麻风与HIV感染相关性和麻风病易感基因研究”(项目负责人:熊俊浩)于9月28日通过了由省科技厅组织,省卫生厅主持的项目验收和成果鉴定。
本着为麻风病患者、HIV感染者、麻风和HIV合并感染者这类弱势群体服务的宗旨,项目基于流行病学、分子遗传病学和基础医学等理论,结合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麻风病防治现状,开展麻风和HIV感染相关性和彝族麻风病易感基因研究。通过了解CD4+、CD8+T细胞表面趋化因子受体CCR5、CXCR4表达情况,以及血浆中IL-10、IL-12含量,探讨麻风病和HIV感染后机体免疫状态的变化及两者的相关性。通过对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麻风病患者HLA、NOD2、CCDC122、C13orf31等基因与麻风病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阐明遗传易感基因在彝族人群麻风病发病机制中作用。
项目发现麻风和HIV合并感染者感染的HIV为嗜巨噬细胞株;首次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麻风和HIV合并感染者CD4+和CD8+T细胞表面趋化因子受体CCR5和CXCR4;研究彝族人群麻风易感基因,首次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方法发现HLA-DRB1*13等位基因与彝族麻风病易感性存在相关性;首次发现HLA-DRB1*03、HLA-DQB1*02等位基因与四川彝族麻风病的多菌型和少菌型的分型表达差异相关;首次用单碱基延伸法发现CCDC12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3088362和rs9533634,NOD2基因单核甘酸多态性位点rs3135499,C13orf3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3764147和rs10507522与彝族人群麻风病相关。本研究首次发现了凉山州彝族人群麻风病易感基因,将麻风病基础研究和现场研究相互结合,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为凉山州麻风病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意义重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项目历经4年研究,发表了多篇高质量学术论文,组织举办了较大规模的学术会议和培训,举办了国家级,省级,市级继续教育项目培训班,培养了数名相关专业研究生。研究成果在第18届世界麻风病大会、中华医学会全国皮肤病性病年会、中国皮肤科医师年会、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年会上进行了交流和推广,社会效益显著。
本着为麻风病患者、HIV感染者、麻风和HIV合并感染者这类弱势群体服务的宗旨,项目基于流行病学、分子遗传病学和基础医学等理论,结合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麻风病防治现状,开展麻风和HIV感染相关性和彝族麻风病易感基因研究。通过了解CD4+、CD8+T细胞表面趋化因子受体CCR5、CXCR4表达情况,以及血浆中IL-10、IL-12含量,探讨麻风病和HIV感染后机体免疫状态的变化及两者的相关性。通过对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麻风病患者HLA、NOD2、CCDC122、C13orf31等基因与麻风病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阐明遗传易感基因在彝族人群麻风病发病机制中作用。
项目发现麻风和HIV合并感染者感染的HIV为嗜巨噬细胞株;首次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麻风和HIV合并感染者CD4+和CD8+T细胞表面趋化因子受体CCR5和CXCR4;研究彝族人群麻风易感基因,首次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方法发现HLA-DRB1*13等位基因与彝族麻风病易感性存在相关性;首次发现HLA-DRB1*03、HLA-DQB1*02等位基因与四川彝族麻风病的多菌型和少菌型的分型表达差异相关;首次用单碱基延伸法发现CCDC12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3088362和rs9533634,NOD2基因单核甘酸多态性位点rs3135499,C13orf3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3764147和rs10507522与彝族人群麻风病相关。本研究首次发现了凉山州彝族人群麻风病易感基因,将麻风病基础研究和现场研究相互结合,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为凉山州麻风病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意义重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项目历经4年研究,发表了多篇高质量学术论文,组织举办了较大规模的学术会议和培训,举办了国家级,省级,市级继续教育项目培训班,培养了数名相关专业研究生。研究成果在第18届世界麻风病大会、中华医学会全国皮肤病性病年会、中国皮肤科医师年会、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年会上进行了交流和推广,社会效益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