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晚报:捐母亲器官遭邻里非议 三兄妹求助媒体证清白

2015-02-13 00:00

    来源:成都晚报2015-2-13
    成都晚报记者 李诗敏 摄影报道
    “听到母亲的器官顺利移植,也没那么委屈了,希望他们带着母亲的器官好好活下去。”对于未来,三兄妹都没有想得太远,只是希望能尽快带母亲回家。“希望大家真正了解什么是器官无偿捐献,也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尽自己的能力帮助别人。”
    前晚小年夜,许多家庭都在团圆,而对来自绵阳的罗应红、罗应华和罗应蓉三兄妹来说,却是个面临和母亲康纪会诀别的不眠夜,耳朵里飘荡着乡邻的刺耳指责。他们想不通,为何捐献器官救人的善事,竟生生变成他人口中“卖器官发财”的罪名。好在,三人仍决定捐献不变,留给器官移植患者希望。昨日,老人的肝脏、肾脏分别被移植到三人体内;留下的角膜在这两天也会用于移植。
    【捐之前】
    “一生为善”打败“传统观念” 子女捐献老人器官
    “一辈子都在为别人打算……”强忍至亲离去之痛,大姐罗应红开口回忆起老母亲在世的点滴。8年前,康纪会的老伴就因为疾病瘫痪在床,一直以来都是她在照顾。除了老伴,老太太还操心着二子罗应华的生活。因为这个儿子患有股骨头坏死不能外出打工,只能开个很小的小卖部糊口,老人家每天就出门捡废品卖钱贴补家用。本月5日,小卖部遭遇盗窃,值钱点的东西被洗劫一空。康纪会听说消息后,当即就被气得说不出话。8日清晨8时许,罗应华发现母亲已经在床上陷入昏迷。
    被送到当地医院后,医生判断突发脑溢血的康纪会已无生还可能,医生询问三人是否有捐献老人器官的意愿。“捐献器官可以救人,但与传统‘保有全尸’观念相悖。在农村这些观念更重,很纠结。”幺妹坦言,一番挣扎,在和亲属们商量后,兄妹仨当天最终同意了捐献。“她在的时候很爱帮人。”罗应红说,邻居需要帮忙时母亲都是冲在第一个,平日也一直教育他们三兄妹要乐于助人,这成为决定同意捐献的主要原因。
    经初步判断,康纪会确实已处于脑死亡状态,当地医院医生联系上省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前日下午5时30分,三兄妹陪着康纪会一起来到成都。
    【捐之后】
     捐献决定惹邻里非议 五味杂陈辗转难眠
    “就我们知道就好了,没必要拿去到处说。”对于当地媒体提出的采访,罗应红代表家人予以了婉拒。然而,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件“普通事”却在老家安县桑枣镇飞龙村闹得沸沸扬扬。前晚10时许,罗应华妻子的电话更让三兄妹陷入痛苦。“平时妈妈人很好,大家都在问她情况。”罗应华说,见邻居们都很关心母亲现在的状况,妻子就一五一十把器官捐献的事情告诉了大家。不料,这却遭来铺天盖地的质疑声。“说我们是想把母亲的器官卖了,发笔‘横财’。”罗应华妻子任青燕说,前晚侄女和舅舅相继来找她,转述了周遭人对这件事的非议,“没人当着我们说,就这样来来回回传,差不多都晓得了。”
    “我们是穷,但做不出来用母亲器官换钱的事!”委屈、心痛、窝火……不同的情绪在三个人的心中迅速纠集,搅拌之后变得五味杂成。“一晚上都在想应该咋做,让大家了解真相,根本睡不着。”清晨一早,罗家三兄妹又起床商量了一番,最终决定求助媒体,强调是在自愿和无偿的前提下同意捐献,“这不仅是对我们自己的澄清,更是还母亲一个清白!”
     唯一庆幸的是,这些阻碍始终没有改变罗家兄妹对这事的决定。“这是两回事,该救的人还是应该去救。”身处漩涡中心的他们,仍旧没有忘记决定的初衷。昨日,康纪会的双肾、肝脏及角膜顺利被摘取。其中,肾脏即肝脏随即进行移植,三位符合条件的患者因此获救。医生表示,角膜的保存时间稍长,这两天内就会移植给符合条件的患者。
    【观念之限】
    旁人意见相左 半数劝捐因此失败
    罗家兄妹和邻里间产生误解,并非第一次发生于器官无偿捐赠。器官捐献协调员见证过太多类似的场面。“很多时候直系亲属同意了捐献,反而周围人意见相反,甚至会说出难听的话。”省医院器官移植中心薛瑾说,这也是劝捐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占到了半数以上,“直系亲属受影响就改变捐献决定,受捐者的希望也因此破灭。”
    “面对外界质疑,仅有一小部分家属会选择坚持。因为想让捐献一事尽快过去,很少人会再去向别人提。”薛瑾说,就算是完成捐献后会获得官方认证,但几乎没有家庭拿着证书去向质疑者讨要清白,“情愿背着骂名把苦水往肚子里咽,只求尽快走出阴影。”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器官捐赠,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不过还有很长的道路需要走。”省医学会器官移植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省医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杨洪吉说,公民自愿捐献是器官移植供体的唯一来源,如何让更多的人接受并加入成为推动捐献的重点。对于非议的产生,是因为还有很多人对器官捐献仍存误会,或者是受到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我们应当更加努力让大家了解公证、透明的捐献过程,也希望能够有更多家庭像罗家兄妹一样有力回应误解,这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种鼓舞。”
    【记者手记】
    请别用猜想 填满对事件不解的空白
    从人们清楚认识器官病变到无法挽救之时起,就有人提出用另一个取而代之的想法。不过,却有人说这是幻想,甚至怀疑是“巫术”。1954年,美国波士顿的医学家哈特韦尔·哈里森和约瑟夫·默里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完成世界首例人体器官移植手术,一对双胞胎间的肾移植。紧跟而来的,是医界对肺、肝、心脏等移植的相继尝试,以及抑制移植排异的药物成功面世。一个又一个的突破,将人们曾经对此的非议完美击碎。时至今日,移植已然成为器官衰竭终末期患者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无人再多言。
    邻里们对于康纪会儿女捐献器官一事,就像是器官移植于人们之初,充满误解。开始是关心,却因为对不了解而越行越远。流言蜚语不仅对老人是一种伤害,更是对顶着压力同意捐献的三兄妹的伤害。太多时候,误解源自于不了解。为了填补心中对那件事的空白,有人宁愿选择揣测。若是将无端的猜想换做认真的了解,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会变得更单纯,更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