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我,机器人!”——四川首台“机器人医生”打招呼啦

2014-11-13 00:00

    新华社“四川发布”客户端9月9日专电(记者 董小红)八爪鱼一样的外观、360度旋转的机械手臂,一个小切口做了大手术……9日下午3时,在四川省人民医院手术室里,我——四川首台“机器人医生”,成功给患者进行了肾脏切除手术。
    先伸长手臂,在患者身上打5个小孔,最大的孔仅12毫米,这对身为机器人的我当然不是难事。我的手臂多着呢,另外几只手臂迅速伸进小孔内,进行切除、止血、打结等手术动作,用时30分钟,手术顺利完成。
    主持这台手术的四川省人民医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杨洪吉从操控台上下来,对我的表现十分满意。“手术简单得多,没那么吃力。”杨洪吉说,“传统的一台肾脏切除手术需要4个医生,要在患者身上开大概20厘米的口子,现在机器人手术只需要一名医生操作,方便多了。”
    说了这么多,该介绍我自己了。我的全名叫第三代内窥镜手术器械控制系统,又被称为“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我可是四川首台具有国际水平的该手术系统噢。在经验丰富的人类医生的指挥下,我能够进行比以往更精细、更复杂的手术,有效减少患者手术创伤。
    我还是世界上目前仅有的、可以用于人体手术的人工智能辅助的腔镜手术系统。我主要由3个子系统组成:医师操控台、床旁机械臂手术系统和3D成像系统。在操控台上,医生可以直接看到我显示的三维立体影像,并操控机器手臂上的仿真手腕手术器械,我的系统能够将医生在病人体外的动作精确传递到机械臂,转化为手术器械在病人体内的动作,从而完成外科手术。是不是很神奇?很科幻?NO,NO,银家仅仅是现实的能干而已……呵呵:)
    我的操作者,杨洪吉先生,对我的加入十分开心,因为他发现,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我们机器人手术具有3个明显优势:一是突破了人眼的局限,机器镜可以进入人体内部,使手术视野放大20倍;二是突破了人手的局限,在原来手伸不进的区域,机器手可以在360度的空间下灵活穿行,完成转动、挪动、摆动、紧握等动作,且机械手上有稳定器,具有人手无法相比的稳定性及精确度,防止人手可能出现的抖动现象,尤其是狭窄解剖区域中机器手比人手更灵活,可以辅助完成更加精细复杂的各类高难度手术;三是无需开腹,创口仅在1厘米左右,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大大缩短了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存活率和康复率都大大提高。
    我们“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这个大家庭,在10年前就广泛应用于国外,以无需开刀、无痛苦、并发症少等显著微创优势深受患者欢迎。四川省人民医院引进的我,是目前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第三代手术系统,可以在泌尿外科、心脏外科、普胸外科胃肠外科等多学科广泛应用。我们”机器人医生“家族,正逐渐成为人类医生的好帮手。
    图 / 新华社记者 薛玉斌 摄
    媒体报道链接:[ 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