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对口支援 优质医疗群众共享

2014-03-13 00:00

    来源:四川日报2014-3-12
    亮点
    “一对一”结对子变“输血”为“造血”
    省人民医院在对口支援中,创新出培养基层卫生人才的“一对一”结对子模式,为受援医院打造出“不走的人才队伍”。
    支援期间,省医院要求派驻专家协助受援医院开展重点科室、特色科室建设,开展适宜新技术不得少于1项,专业知识讲座1次以上。同时,创造了“一对一”结对子模式,即每位派驻队员在受援医院挑选一个徒弟,“一对一”结对子拜师,师傅为徒弟量身制定培养规划;与支援的科室、专业“一对一”结成帮扶对子,协助受援医院建设了一批重点专科、特色专科,使一大批受援医院的重点专科有了大的提升,如金川县人民医院的急救医学专业,通江县人民医院的肾脏病专业和眼科专业,均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对到省医院进修的受援医院医护人员,实行“一对一”导师制培训,选取业务水平高、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高职专家,对每位进修人员进行严格的理论和技能培训。
    2005年起,我省城市医院开始对口支援基层医院,一批批城里大医院的专家来到边远山区基层医院安营扎寨,既为当地群众解决病痛,又用自己的学识培训当地的医务人员。截至目前,我省已有1.4万多名城市大医院的医生被派往各个受援医院,使得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
    全身心传授 提高基层医生能力
    至今,在通江县人民医院说起省医院的陈辉医生,当地老百姓仍然赞不绝口。
    2011年刚刚回国的陈辉,主动请缨对口支援通江县人民医院。刚到通江,陈辉发现该院许多医疗设备一直闲置,他十分着急,便根据自己的从医经历,制定了“健脑、练手、强心”的白内障手术培训方案。通过演示自己的手术经历,使县医院眼科医生慢慢做到了胸有成竹,达到“健脑”的目的。随后,他还专门到菜市场买了400多只猪眼球,要求每个医生每天在20个猪眼球上面练习手术,使他们做到了熟能生巧,达到“练手”的目的。针对医生手术时紧张的心理障碍,陈辉采取了“逐步放手,主动承担责任”的办法,给县医院医生当助手。通过这种“健脑、练手、强心”的培训,县医院眼科终于可以独立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
    遂宁市中心医院的吴仕平医生对口支援理塘县人民医院。刚到理塘时,他不适应高原气候经常头痛,但仍坚持每天教学查房,从询问病史、体格检查这些基本功着手,把自己掌握的医学知识毫无保留地交给当地医生。时值理塘县组织流动医院下乡,他主动提出申请,背着铺盖卷儿和其他队员一起下乡。为了尽可能多看些病人,他午饭吃干粮,直到看完最后一个老乡才收工。晚上,他就在卫生院或乡政府打地铺和衣而睡。就这样,吴医生随流动医院先后去了6个乡镇,共接诊900余名患者。
    正是无数个像陈辉、吴仕平这样的医生无私帮助对口医院,基层医院的医生水平才得以大大提升。全方面帮扶 提升基层医院水平
    2月25日,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远程医学网络平台项目在成都通过验收。这个以华西远程医学中心为核心的网络平台,可进行远程教学、会诊,开展以公益性为主要目标的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技术推广、临床指导等,网络覆盖了280多家医疗机构,其中不少就是华西医院对口支援的基层医院。
    在对口援建中,华西医院根据受援医院的迫切需求确定专业,采取驻点帮扶等形式,做到派出一支队伍,带好一所医院,服务一方群众,培养一批人才的目的。基层卫生人才缺乏,华西医院就免费接受帮扶医院医生分批次参加短期培训,专门针对他们的医疗水平制定详细的培训内容,帮助受训人员熟练掌握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了解部分疑难重症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及治疗知识,了解县级医院专科建设和管理基本知识,提高县级医院服务能力。
    成都大学附属医院对口支援壤塘县医院期间,为其量身制定医院近3年的发展目标,因地制宜为该院捐赠适宜设备、医学书籍等。遂宁市中心医院连续8年支援甘孜州理塘县人民医院,派出的医务人员覆盖了该院所有科室,除帮助县医院开展人才培训外,还帮助实施多种新技术,其中开展肝包囊虫清除术8台,开展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82例。2010年,遂宁市中心医院派出工作组对理塘县医院“二乙”复评工作进行专门的全方位指导,帮助该院顺利通过复评。
    截至2013年底,全省57家三级医院与125家县级医院,126家二甲医疗机构与民族地区294个中心卫生院,建立了长期的对口支援关系,受援医院医疗水平得以全方位提升,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2009-2013年,受援县医院门诊量年均增幅超过8.26%;住院量年均增幅超过13.97%。
    链接:[ 四川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