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日报:宝兴县伤情最重的伤员听到名字能睁眼了
2013-05-09 00:00
为挽救芦山地震伤员生命 三家医院来接力
来源:成都日报 5月9日
“李军听到喊声能睁眼了!”5月7日,省医院ICU主任黄晓波有些兴奋,在包括ICU、骨科、胸外科、肾内科等多达7个科室组成的专家组守护下,李军这个宝兴县伤情最重地震伤员,不仅生命体征平稳,还首次对外界声音有了反应。
为了挽救他的生命,宝兴县医院、邛崃市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生命接力转院三次;县级医生、省级专家、国家级专家共同参与;最快的检查、最好的药品、最前沿的医疗器械同时助力,终于他的生命燃起希望。
从宝兴到邛崃 生命在复苏
地震发生那一刻,一块直径约为2米的石头从山上滚落,砸穿了三层房屋的墙体。瞬间,李军被埋在碎砖和瓦砾之下。在20多名村民的共同救助下,李军被抬到了1公里以外的宝兴县人民医院。“他最致命的是脾脏出血,而且他是‘熊猫血’,宝兴目前没有这种血源,必须马上转院治疗!”县医院医生说。要抢救李军的生命,只有一个办法——直升机。21日上午8点多,作为宝兴伤情最重的地震伤员之一,李军第一个被空军直升机送出灾区。
上午10点,李军被送至邛崃市人民医院,并在第一时间送入手术室进行脾脏切除手术。下午4点,手术顺利结束,李军的内脏出血得到控制,生命有了复苏的迹象。
从邛崃到成都 生命得以延续
颅内出血、多根肋骨骨折、双侧肺功能损伤、左侧锁骨骨折、胸椎挤压伤、枢椎骨折……李军身上的任何一处伤,都可能致命,必须转到更高级别的医院救治。
23日晚上,省医院派出一支专业的重症监护团队携带呼吸机等各种抢救仪器及药品前往邛崃,从邛崃市人民医院将李军安全接到省医院。医院立即成立了由骨科、肾内、ICU、神经外科、胸外科等8名省内知名专家组成的专门治疗小组,全面负责其治疗。首次会诊后,专家们确定了初步治疗方案,目的是稳定李军的生命体征。24日一大早专家组第二次会诊,国家卫生和计生委3名顶级专家参与治疗。
个性化治疗 输冷藏液体睡冰毯
李军被诊断为重症地震伤员,为了保住李军的命,专家组采取了个性化治疗。针对李军的颅脑损伤,医院采用了亚低温疗法,一直持续72小时。其次,李军睡的不是棉絮,而是冰毯。毯子里装的是水,它可以在10-20℃之间循环。第三,护士定时用酒精给李军擦身体降温。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使李军的体温降到35℃以下。这种办法,可以保护大脑,但实施初期,医生根本不知道这种办法对李军是否有效。“即便无效也不会有害,我们选择尝试。”黄晓波介绍。幸运的是,目前看得出这种办法对李军有用,“护士喊李军的名字,他听到后会微微睁眼了。” 本报记者 李霞 文/图
来源:成都日报 5月9日
“李军听到喊声能睁眼了!”5月7日,省医院ICU主任黄晓波有些兴奋,在包括ICU、骨科、胸外科、肾内科等多达7个科室组成的专家组守护下,李军这个宝兴县伤情最重地震伤员,不仅生命体征平稳,还首次对外界声音有了反应。
为了挽救他的生命,宝兴县医院、邛崃市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生命接力转院三次;县级医生、省级专家、国家级专家共同参与;最快的检查、最好的药品、最前沿的医疗器械同时助力,终于他的生命燃起希望。
从宝兴到邛崃 生命在复苏
地震发生那一刻,一块直径约为2米的石头从山上滚落,砸穿了三层房屋的墙体。瞬间,李军被埋在碎砖和瓦砾之下。在20多名村民的共同救助下,李军被抬到了1公里以外的宝兴县人民医院。“他最致命的是脾脏出血,而且他是‘熊猫血’,宝兴目前没有这种血源,必须马上转院治疗!”县医院医生说。要抢救李军的生命,只有一个办法——直升机。21日上午8点多,作为宝兴伤情最重的地震伤员之一,李军第一个被空军直升机送出灾区。
上午10点,李军被送至邛崃市人民医院,并在第一时间送入手术室进行脾脏切除手术。下午4点,手术顺利结束,李军的内脏出血得到控制,生命有了复苏的迹象。
从邛崃到成都 生命得以延续
颅内出血、多根肋骨骨折、双侧肺功能损伤、左侧锁骨骨折、胸椎挤压伤、枢椎骨折……李军身上的任何一处伤,都可能致命,必须转到更高级别的医院救治。
23日晚上,省医院派出一支专业的重症监护团队携带呼吸机等各种抢救仪器及药品前往邛崃,从邛崃市人民医院将李军安全接到省医院。医院立即成立了由骨科、肾内、ICU、神经外科、胸外科等8名省内知名专家组成的专门治疗小组,全面负责其治疗。首次会诊后,专家们确定了初步治疗方案,目的是稳定李军的生命体征。24日一大早专家组第二次会诊,国家卫生和计生委3名顶级专家参与治疗。
个性化治疗 输冷藏液体睡冰毯
李军被诊断为重症地震伤员,为了保住李军的命,专家组采取了个性化治疗。针对李军的颅脑损伤,医院采用了亚低温疗法,一直持续72小时。其次,李军睡的不是棉絮,而是冰毯。毯子里装的是水,它可以在10-20℃之间循环。第三,护士定时用酒精给李军擦身体降温。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使李军的体温降到35℃以下。这种办法,可以保护大脑,但实施初期,医生根本不知道这种办法对李军是否有效。“即便无效也不会有害,我们选择尝试。”黄晓波介绍。幸运的是,目前看得出这种办法对李军有用,“护士喊李军的名字,他听到后会微微睁眼了。” 本报记者 李霞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