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病毒千万,吾往矣! ——检验科新冠应急第一小队战 “疫”记

2020-02-06 15:44检验科

      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检验就是责任,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检验科以最快的速度成为省卫健委认定的三家新型冠状病毒确认实验室之一。为了优化发热门诊和应急病房检验流程,实现高效检测,科学防治,在院领导支持下,科室精心策划,仅用三天时间就建成了检验科“小汤山”-新冠应急实验室。

      2月1日10:30,新冠应急实验室正式运行,开始接收发热门诊和应急病房送检样本,可以24小时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鼻咽拭子和痰标本的灭活、三大常规、生化、免疫、输血全套、血气分析、凝血全套和流式细胞免疫分析等数十项检测。

      1月28日,在应急实验室选址的同时,科室主任蒋黎和支部书记袁红就发布倡议,号召大家踊跃报名参加应急小分队。当天报名人数就达百名,科干会和支委会慎重筛选出6名同志组成第一应急小分队。他们分别是:免疫2组组长黄燚(男,预备党员)、急诊组副组长孙昌瑞(男,党员)、临检组副组长苏杨(女,党员)、临检组范小明(男,党员)、血液病组董敏(女,群众)和血液病组副组长席倩(女,党员,机动队员),由黄燚副主任技师担任队长。第一批队员于2月1日当晚正式开始工作,每位队员工作6小时,四班倒,保证应急实验室24小时都能保障临床需求。

      黄燚队长的妻子是另一家综合医院的呼吸科副主任,作为四川省第二批援鄂队员已经奔赴前线。为了全身心的抗击疫情,黄燚将两个孩子托付给家中老人,也毅然投入应急实验室建设,带领小分队成员进行培训。而此前黄燚响应成都市血站动员,是大年初一第一位献血者,献上了医务工作者对成都最好的礼物。

       由于检测标本的特殊性,进入应急实验室需要重重防护。口罩、手套、帽子、护目镜、防护服、鞋套等全服武装,穿脱都需要耗费不少时间。主管技师苏扬为了不耽误工作,坚持6小时内不喝水,避免上厕所。在进入实验室后,跟大家比了一个大大的“V”。当她脱下厚厚的防护服时,衣服已被汗水湿透,而平时漂亮爱美的她脸上和鼻梁上也被防护口罩勒出了几道深深的印痕。

      为了保证仪器检验正常和结果的准确性,主管技师孙昌瑞和范小明主动担起了实验室内十数台设备的维护保养和室内质控工作,积极配合黄燚队长完成医废垃圾的高压灭菌工作。鼻梁和耳背的皮肤因长时间戴N95防护口罩被磨破,抹上红霉素软膏贴上创口贴,继续战斗。

      技师董敏是队伍中最小的,也是小队中唯一的非党员。去年才参加工作的她在面对病毒肆虐时显得那么淡定和从容。主任考虑到她年龄最小又是新同志,本来想临时把她撤下来,但是她非常坚决地说:“科里经过流式细胞培训的人员本来就不多,外面的工作也很需要他们。应急小队最需要我,还是我先上!”。2月2日晚上是她第一次在应急实验室值班,那天晚上地震了。面对地震与病毒的双重威胁,她表现出检验新人的不凡的坚定和勇敢,果然是“长江后浪推前浪”!

      万众一心,没有翻不过的山;心手相连,没有跨不过的坎。有这么一批批优秀的人前赴后继的奋战在一线,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防控战“疫”。因为所有人都知道,我们的同胞在这里,我们的国家在这里,道之所在,虽病毒千万,吾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