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外科
四川省人民医院急诊外科(Acute Care Surgery, ACS)近三十年发展历程,基于循证医学框架构建学科建设评估体系。通过多维度数据分析,科室在急腹症多模态诊疗、创伤代谢组学研究、应急医学救援体系构建等方面形成显著学科优势,危重创伤救治成功率较传统模式提升36.8%,学科综合实力达到美国创伤中心I级认证标准。
1. 学科发展沿革与组织架构
四川省人民医院急诊外科始创于1992年,系我国首批建制化急诊外科专科单位。经过三个发展阶段(1992-2000年学科奠基期,2001-2015年技术突破期,2016至今学科精进期),现已成为急诊医学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的核心单元。科室现有开放床位35张,组建了由8名主任医师、10名副主任医师构成的高级职称团队(高级职称占比42.86%),其中博士研究生5人,硕士研究生15人,硕导5人。
2. 临床诊疗体系与技术创新
2.1 急腹症多模态诊疗平台
基于普通外科专业基础,构建"症状分层-影像导航-微创干预"三维诊疗体系。年完成急腹症手术1200余例,其中老年癌性急腹症占比38.7%。通过建立CT影像组学预测模型,将急腹症确诊时间由(3.6±1.2)小时缩短至(2.1±0.8)小时。
2.2 创伤代谢组学研究体系
通过1H-NMR创伤代谢检测平台,建立包含112个代谢通路的动态数据库。通过1520例多中心队列研究,筛选出6个关键预后标志物,其预测严重创伤28天生存率的ROC曲线下面积达0.893。
2.3 应急医学救援系统
构建"移动方舱-5G会诊-分级转运"三位一体救援模式。在近十年重大突发事件中实施现场手术386例,成功率98.2%。汶川地震期间首创"创伤指数分级转运法",使黄金时间窗利用率从41.3%提升至68.7%。
3. 科研转化与学术影响
3.1 多中心临床研究
2023年牵头开展《基于GLIM工具的老年创伤营养不良智能诊断模型构建》,采用XGBoost算法分析1068例临床数据,模型准确率达89.7%,较传统NRS2002量表提升32.5个百分点。
3.2 技术标准化建设
建立符合美国创伤中心认证标准的18项核心制度,得益于院前-院内信息联动系统,多学科创伤团队(MDT)响应机制和智能创伤预警技术的应用,通过3250例临床验证,使严重多发伤患者病死率从32.4%降至6.2%。
近五年发表SCI论文108篇(累计IF 100.673,Q1区占比63.2%),其中创伤代谢调控研究发表于《Journal of Trauma & Acute Care Surgery》。团队成果在第75届AAST年会作开幕报告,系该会议首位中国大陆学者获此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