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十日访问学习所见所感

2019-12-24 21:52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12月1-10日,杨阳主任和我受美国密歇根大学医院(University of Michigan Hospital)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和美国胸科医师协会(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简称CHEST)的邀请,代表我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在美国开展短期访问学习。

我们的第一站是与我们科保持4年友好学术交流的,在美国医院及专科排名前五的美国著名公立大学医院—美国密歇根大学医院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抵达美国的第二天早上6:00,科室的行政主任就亲自到酒店接我们去科室参加他们的危重症监护病房(Care Medical Unit,CCMU)的专科医生(fellow)晨报(morning report)和每周一的大查房(morning wards)。一到医院,浓浓的温馨布置和人性化设施让我们倍感亲切。美国教学医院早晨的工作一般6:30就开始了,fellows会带着住院医师们(residents)在病房先做晨查房(morning rounds),了解头一天晚上病人的情况,等到主治医(attending)7:30到病房后,一般会在学习室进行45-50分钟的morning report,fellows会根据病人头天发生的一些临床问题带领residents具体分析,attending也会在旁边引导。8:30-10:00是病房查房时间,一般来说,一个attending、一个fellow和2-3个residents会是一个治疗组,各自分组床边查房带教。查房过程中,首先由residents汇报病人情况及病情变化,attending会根据病人情况诱导式发问,residents也会积极作答,fellow全程参加查房并补充性发言,如果遇到某个知识点,fellow也会带教式的阐述总结。总之,整个查房是愉快和互动式的。让我们感触最深的是密歇根大学医院和美国很多顶尖的教学医院ICU一样,病人家属是参与病人的护理管理和查房的整个过程的。让病人家属充分明确知晓患者的病情及严重程度,了解医护人员为病人所做的一切并参与其中,在促进良好医患关系的是具有积极作用的,这是美国ICU管理的理念。不得不说,这一措施的改革是非常大胆的,这不仅需要严格的院感防控及相关的资源投入(病人、医护和患者家属三者之间都需要严格的消毒防控和监测),而且还需要更高的医疗水平和医疗流程的标准化,以及良好的医患关系。很多时候,病人病情严重但仍主观不愿意进入ICU的原因就是不想离开家属的陪伴,这样的护理模式也许也是今后中国ICU管理需要借鉴的。

在密歇根大学医院呆的3天时间里,我们还参加了肺间质病学组的每周例行多学科病例讨论、肺移植病房的大查房及病例讨论、fellow主导的呼吸临床病例讨论(Pulmonary Clinical Core Conference)等临床相关的医疗活动,让我们感受到美国各级医师能达到高水平同质化培训的基础来自于严格精确的训练、良好的学习带教氛围和提倡积极主动参与的医疗教育模式。

在紧张的参访过程中,科室见缝插针地安排了负责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PCCM)的fellow培训的导师(tutor)和教职员(faculty)以及每亚专业组的教授和研究者和我们进行了fellow培训、各亚专业具体对接的科研合作模式进行深入地探讨,他们对我们正在进行的全国PCCM专科医师(Fellow)培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培养方向也提出了建议。

我们的第二站是参访美国CHEST在芝加哥的总部。CHEST作为美国最资深的以及享有很高名誉的学术学会,至今成立已有83年历史。CHEST作为美国呼吸与危重症领域具有领导地位的国际医学专科学术组织致力于通过创新的胸科医学教育、临床研究和基于团队的患者护理,来为患者提供最好的治疗方案。协会通过其临床继续教育、培训课程及专科领域内优秀的教学师资资源帮助专科一体化、规范化、同质化建设,提升临床医师实践操作能力。我们参访了他们为期三天的危重症超声培训课程,在场的培训者都是美国一流教学医院中对该项目有专业特长的CHEST学会的faculty队伍,3-5个人的小班制学习,对培训者通过创新的模拟教育和提供大量的实践培训来达到专项的提高,通过CHEST这种操作性极强的模拟技能培训,对PCCM专科医师综合素质的提升是非常有利的。

在CHEST学会安排下,我们参观了美国芝加哥大学伊利诺伊分校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fellow培训项目,负责该项目的教学主任给我们详细介绍了他们的三年的培训体系,我们对比了中美培训体系的不同,并就培训一些细节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他们的fellow也带领我们参观了他们科室的临床转化实验室。我们触动于一个能接纳15个新入fellow的中心在每年有超过50篇的fellow撰写的论文发表,在学习他们的培养经验中也不断思考如何在兼顾临床实践任务同时提高fellow的科研能力,个体化引导,促进科研成果的发表。

短短的10天参访结束了,带回的是满载的收获和无尽的思考,怎样将国外的优秀体系和经验结合到我们中心的实际情况,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医教研创新之路,是我们需要回来落地实施的。不忘使命,砥砺前行,走出学科发展的瓶颈,是我们这一代呼吸人的责任和使命。


供稿:郭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