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医追光者

2022-11-10 17:13内科基地 王依景

每每想到她,心里都有一束温暖而纯粹的光亮,很多次提笔准备写她,却唯恐文字拙劣,无法表达。

她是我的导师——四川省人民医院血液内科李慧主任。

初次跟她上门诊,我蹑手蹑脚地跟在她身后,到了门诊底楼的小超市,她买了一瓶矿泉水,走到诊断室时递给我:“看你没有带水杯,给你买一瓶,上门诊要说很多话的。”

而这,只是润物细无声的开始。

以前因为好奇,问李老师为什么在这么多专业里选择了“血液”?她笑着说:“因为它足够难!”好似在人生某个交叉路口,明明大路平坦,前途可期,却偏偏要选择那条最难,崎岖不知终点的路。而她说这恰巧也是“血液”的所吸引她的地方,因未知而更求知,故拨雪寻春,挑灯续昼。

而我,在初始面对“血液”卷帙浩繁的世界,也幸得良师开卷。

跟着李老师参加了很多次血液的学术讲座,不管是作为演讲嘉宾、主持人还是评委,她都自信且气场十足,那种仿佛与生俱来的感染力是由内而外又自然而然的。当看到她坚定如松地站在讲台,我便深深体会到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

致广大而尽精微,她便是这样。她能悉知每一个病人的病情进展、既往化疗方案以及阶段性评估指标,对病情预测时刻保有敏锐的警觉。她甚至可以像一本实时更新的移动指南,能准确的说出那些复杂难记的知识点,又明悉学科的前沿发展动态。我总是一次次惊叹于她强大的知识储存量和她精准的预判,又感动于她为病人着想的每一个细微之间。

在没有正式开始学习之前,我已经被血液错综复杂、深奥晦涩的庞大知识体系所震慑到,无从落脚和启程,好似被丢进了汪洋大海,没有方向和目标。是她在我探索课题的每一个关键的节点,巧妙地安排了许多历练我的机会,一次次的切入,一次次的铺垫,一次次的刷新,一次次的蜕变。看似无意,实则意义深远,而我都是事过之后才慢慢懂得。

一次院内青年医师演讲比赛,从构思到幻灯的无数次斟酌修改,深夜办公室的反复演练,每一个细节她都悉心指导。甚至在演讲的时候为我准备了她自己衣服、鞋子,盒子里还有一枚胸针和一对鞋贴,她说,胸针使仪表更得体也彰显我们对比赛的重视,鞋贴是她观察到我的尺码应该比她小,怕我穿她的太松了。听着她的话,顷刻之间,我的内心充满温润,在心海泛起的涟漪回荡至今。要知道她平时工作繁忙,分身乏术,却事无巨细都帮我考虑到了。

虽然直到今天,对血液知识的掌握只能算浩瀚星辰中的一粒微尘,但她让我懂得学习知识就是不断地深挖和顺藤摸瓜,以前在学习方面很自卑,总忧虑未知太多而自己懂得太少。现在亦能不卑不亢地去学习,不带任何功利心,不为达到多远的目标,而只关注脚下之基是否建牢。每一次她布置的会议分享,从开始在教授们面前唯唯诺诺、紧张,害怕出错却又总是出错,到能将所学、所悟有条理、有逻辑地娓娓道来。这一切的成长、一切的源头都来自她的耐心和信任,是她愿意一次次扶着我,一次次推着我往前走。是她悄悄把我变得更好了。她对待学生的教学方式以及给予我们无限的关爱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般,落到每一个细节之处。

有人如竹,有人似松,而她恰如“蕙兰”,蕙质兰心的蕙兰。除了教授我知识,从她身上,看到了女性的自强、优雅和舒展,温柔且坚韧,从容而有力量。

医学之路,难于青天之蜀道,踟蹰于捷径前,倦怠于险阻中,何以行远?省医三年,深以为知,你起不来的早晨,有人能起;你吃不了的苦,有人能吃;比你优秀的人,都还比你努力。李老师是省医无数匠心之师的缩影,是他们的言传身教无时不影响着我们,让我们这些从省医走出的学子有了足够面对工作和社会的底气。

“学则精于术业,习则诚于知行”,愿你我迎着艰险和希望,始于微末,也能发于华枝,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来日可期,且与省医人,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