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最后一天,我在医院,和一群白血病孩子一起度过

2018-01-26 14:57宣传部

  本文的作者是一名癌症中晚期患者,确诊那一年,她刚刚32岁,有一个5岁的儿子。在接受治疗的那一段日子,她经历了不为人知的痛苦、挫折与挣扎。面对命运的考验,她选择以一名志愿者的身份来点亮生命,因此也看到了不一样的人生风景。在她看来,志愿精神是“助人互助,以生命联结生命”,更是“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一种自我成全。  

  2017岁末这天是在省医院二住九楼和白血病孩子一起度过的,以博物馆志愿者的身份。我对医院并不陌生,然而换个视角来看待穿梭在病房和过道中,混杂着身着白衣和手脚缩在臃肿外套下的人们,以及自己推着输液瓶、在电梯口开心玩耍的孩子,迎面而来的是强烈的视觉冲击。记忆中省医院充满欢声笑语和轻松氛围的科室唯有产科,人们在那里期盼着新生命的到来,其它科室和医护人员说笑的病人也许更像是在苦中作乐吧。说实话,谁想在病房里迎接新年呢?

  我们带去了专门为儿童编写的博物馆文物类书籍,带去了超轻粘土教小朋友动手做孔雀和大象,和另外一群其它平台的志愿者布置孩子们玩耍的公共空间和阳光教室,与省医的医护人员、社工一起为病床上的孩子们分发冬衣和新年礼物。孩子们很开心,气氛很温馨。我想,现在从事公益活动的个人和组织越来越多,你方唱罢我登场,这样的活动除了一次性给孩子们带去欢乐,流于形式的拍下几张照片留作纪念之后,我们是否能真正了解他们,走进他们内心深处呢?

  一位叫苗苗的小女生,手上拿着一副锦旗,看见一名穿白衣的医护人员就冲上前去双手环抱住她的腰,"周妈妈好!"声音清脆动人。原来苗苗已经结束治疗,是来跟医生道别的。苗苗戴着口罩,提着志愿者分给她的狮子灯笼,开心地蹦蹦跳跳。我蹲下身和苗苗聊了几句,得知苗苗今年6岁,打吊针1年左右,一般每月来一次医院,没有上幼儿园,苗苗告诉我她妈妈说过一年再上幼儿园。


  之后我挨着一个挂着输液瓶,戴着大口罩的小男孩一起用超轻粘土做大象,几句话熟悉后,小男孩突然看着我的眼睛说:"阿姨,我今年5岁了,经常来打针,我从来都不哭。"小男孩同样没有上幼儿园。听完这番话,我突然觉得很心酸,孩子们正值无忧无虑的年纪,他们清澈的眼眸里透露出纯真与好奇,他们不觉得自己正在经受痛苦,不知道自己的病是否严重,只知道从自己记事起,最熟悉的地方是医院,最亲的亲人是身着白衣的"爸爸妈妈们",不知道自己的童年除了可以和自己一样身患疾病的孩子在医院的过道上玩耍,在角落里那间几十平米的教室里看书画画,外面还有个大大的世界,这个世界跟他们仿佛没有什么关系,然而这个世界的其他同龄孩子,可以在学校的操场上嘻笑打闹,可以无拘无束的坐在肯德基啃鸡腿喝饮料,可以跟着爸妈、带着小狗到处旅行。血液病患儿从父母处、医生处得到的指令是:出门必须戴口罩,饮食要特别注意,千万不能感冒,并且需要定期到医院报到,打吊针。孩子们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不觉得自己和其它小孩有什么不同,不知道长大后的人生会是怎样,只是今天的他们,纯真、善良、可爱又勇敢。


  要不是自己亲身经历过化疗,便无法体会孩子的坚强和对生的渴望。上周作为文博志愿者接受四川传媒大学学生采访时被问及我所理解的志愿精神,我毫不犹豫地回答:助人互助,以生命联结生命。我曾经抱怨命运的不公,让年轻的自己经历无数个日夜病痛的折磨,然而从事志愿服务三年多,当自己付出了,敞开心扉,用真诚和微笑去拥抱这个世界后,才发现,自己所付出的不是太多而是太少,自己收获的不是太少而是太多。如果我能和这群血液病患儿一样,用一双清澈的眼睛去发现身边的美,用心去感受来自身边人的爱和关怀,新的一年是否会过得更加坦然和轻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