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检验人,与新型冠状病毒“零距离”接触 --检验科核酸检测小组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纪实
2020-02-11 15:33检验科
写这篇稿件已是凌晨4点,早春的风依旧冷冷地透过关好的窗隙吹打着我的后背。但此刻我的心却是暖的,因为有很多我的战友,无数的医务工作者和我一起严守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第一线。
我是四川省人民医院检验科分子生物学室的一名工作人员,自2020年1月18日以来,我所在的这个实验室已经连续20天昼夜不停地运转了。作为新型冠状病毒的确诊检测手段,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注定严守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而这里的7名工作人员也在连续高强度力挺7天之后,与中心实验室和分子遗传实验室的支援人员顺利会师,共同坚守这个阵地。20天,他们以检验人自己的方式为中国的新年祈福。
他叫杨永长,分子生物专业组组长,也是分子组唯一的男士。抗击新冠战役打响的时候,他还在外地休假,听到临床一线检测任务告急,他主动放弃休假,改签机票,提前返回了成都。这一回便20日没回过家,脑子里惦记的都是怎么优化核酸检测流程、提高检测效率、保护分子的姐妹们。我们都亲切的称他“杨常在”。
她叫刘祥琴,分子生物专业组副组长,两个孩子的妈妈,因为要和病毒近距离接触,害怕给家里的孩子和老人带来感染风险,她不得不以医院安排的隔离休息区为家,暂时放下对孩子的不舍。
她叫钟佳伶,分子生物专业组副组长,丈夫是警察,春节执勤在抗疫第一线,而她也是在连续昼夜的高强度工作之后累得倒头就睡,只能把3岁大的女儿交给家里老人照看,大年初一就是女儿的生日,她和丈夫只能订个生日蛋糕来表示对女儿的思念。
她叫龙娟,穿上防护服已分不清她的模样和身形,她在春节期间连续几个通宵奋战在核酸检测的第一线。刚开始因为检测的流程比较复杂,有一次她一个人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在核酸提取室待了4个多小时,最后护目镜都从起雾变成了聚集的水滴一道道地往下流,因为穿戴防护服地时间太长差点晕倒在核酸提取室。
她叫马文娅,分子组年龄最大的一位,患有地中海贫血,本来不适合穿上防护服戴着N95口罩在这么密闭的空间里长时间工作,而且还是这么精细的手工操作。但看到组里同事的辛苦和发热门诊里排着的患者,她毅然地留在了面对面和病毒交锋的岗位上。
她叫曾雪曦,妈妈刚在春节前夕检查出患乳腺癌,因过年期间要参与24小时分子核酸检测小组的任务,甚至都不能在家照顾刚做完手术还在发烧的妈妈。
她叫李雪茹,分子组年龄最小的一位,本该爱美的年纪,因为工作长时间戴N95口罩,鼻梁都磨出了水泡,可她每次取下N95口罩地时候,都轻松的说“没事儿,消消毒,百毒不侵,又可以上战场了”。
因高强度日以继夜的工作和陡增的样本量,分子组的7位老师有点不堪重负了,在科室领导的关心和倡议下,检验科、中心实验室和分子遗传实验室的许多有分子检测经验的老师纷纷请战,请求增援。
在他们中间有这样一位来自中心实验室的特殊志愿者,她叫汪智英,湖北孝感人,目前还在老家的父亲已经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母亲也作为疑似病例在隔离观察,但因封城不能回家亲自照顾。她在成都心急如焚,但听到分子核酸检测急需支援的时候,她主动请缨,她说“这个时候我已经照顾不了我的父母了,但我希望能照顾更多像他们一样的病人”。
还有这许许多多的志愿者,他们都是在病人需要、疫情需要的紧急时刻第一时间主动上前线,不惧个人危险,入虎口、查真凶(新型冠状病毒),为早日打赢这场阻击战,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2020年的冬天是寒冷的,但有了我们各科医务人员筑起的这道心连心的防守长城,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对抗新冠的战役。加油,我的同事们,你们是最美的检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