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专业赢得尊重:我院临床药师成长之路
2015-12-21 15:52宣传部
据国内有关资料报道,我国每年住院5000多万人,住院中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有500万至1030万人,药源性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药物,就像一把双刃剑,在治愈疾病的同时,也带来不可避免的副作用,如果使用不当,甚至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2002年1月21日,原卫生部制定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明确提出并要求医疗机构“逐步建立临床药师制”,培养树立“走出药房,面向临床,以病人为中心及合理用药为核心,服务患者”的理念,至此,我国的临床药学才开始真正起步,并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临床药师,以一种崭新的面孔走上历史舞台。
在这种大环境的作用下,我院临床药学在上世纪80年代成立的药研室基础上迅猛发展起来,并迅速走在了全国前列。2006年成为卫生部50家临床药师培训(试点)基地之一;2007年成为卫生部44家临床药师制试点单位之一;2012年成为卫生部12家临床药师师资培训基地之一;2014年,成为全国17家该专业国家重点临床专科之一。从2007年临床药学组成立以来,短短7年时间,部门全体同仁共同努力,临床药师们披荆斩棘,走出一条学科发展的健康之路;他们以刻苦钻研、脚踏实地的专业精神和扎实的专业知识赢得了同行和社会的尊重。
A专注
2007年临床药学组刚成立的时候,只有杨勇、龙恩武、李刚3人。虽然经过卫生部的专业培训,但在实际工作中还面临着诸多问题。临床医学知识的匮乏、对诊疗过程不了解、沟通能力的欠缺,使他们无法融入临床工作。
为了把工作尽快开展起来,他们把所有的心思都专注在这项工作上。坚持每天参与科室查房,病例讨论,遇到问题及时查阅文献资料,
向临床医生请教;对专科用药进行研究,了解临床用药规律,掌握各种药物的特性。除此以外,加强与医生、护士和病人的交流,把握药物使用的各个环节,观察用药后反应,并对病人进行科普教育。
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临床药师从最初的“隐形人”渐渐成为了临床医疗的好帮手;他们的队伍也不断壮大,如今已形成14人的专业团队,其中专职临床药师9人。
B专业
随着制药工业的发展,大量新药研究开发并在临床应用,作为医疗主体的医生,很难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做到面面俱到,尤其是在用药方面,医生在很多情况下需要借助药师所具备的不断更新的药物专业知识。
临床药学是一门跨学科的专业,临床药师也必然是跨学科的高素质、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药学知识,还要掌握大量的临床医学知识,以及与医生、护士和患者沟通的技巧。
一次,一名阿坝州的患者因“呼吸困难、昏迷”,被送入我院呼吸内科治疗,影像学提示肺水肿和脑水肿,医生排除了细菌和病毒感染的可能性,依然没找到昏迷的真正原因,只能按照常规用药。后来请临床药师杨勇前去参加讨论,经详细询问病史,从家属透露的细节中了解到患者长期喝酒,从未出现过这种情况,这次喝酒前曾服用过感冒药,其中含有对乙酰氨基酚。而对乙酰氨基酚与酒精发生相互作用后其代谢产物致肝功能发生严重损害并导致了脑水肿、昏迷并继发严重肾功能损害。杨勇的脑海中迅速跳出这个念头,于是他建议医生停掉所有的药物,大剂量口服乙酰半胱胺酸对抗,加用还原型谷胱甘肽保肝,并用纳洛酮促进神智恢复。在此方案下患者病情逐渐得到缓解,并逐步恢复出院。杨勇的判断得到了印证,他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反馈性地协助了临床医师的诊断。
如今,我院临床药师已经覆盖了呼吸、感染、内分泌等8个专业,他们不仅参与临床查房、疑难病例讨论、会诊,还进行患者用药教育,不良反应的处置,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评估、基因组个体化用药监测等工作,并在全国率先开设了付费药物咨询门诊和妊娠期用药专科门诊。在重视临床的同时,科研工作也毫不逊色,已经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省科技厅、卫生厅科研项目多项。他们用自己的努力赢得了认可和尊重,成为临床工作中不可替代的角色。
C教学
作为国家卫计委50家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及12家临床药师师资培训基地,我院临床药学在培训和教学方面硕果累累,不仅为全国各地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临床药师和师资队伍,也不断扩大了在全国的影响力。
从2008年开始,每年一届的全国临床医师技能培训班也受到全国各地临床药师的热烈欢迎,每次参会人数多达一两千人。培训注重实践技能,药师们常常就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讨论到晚上十一二点,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会场。
除了专业人才的培养,临床药学科也非常重视患者的用药教育和科普知识的宣传。他们专门成立社区药学学组,覆盖成都市30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对口支持,并定期到社区参与科普宣传活动。
生命,是人世间最美好的词汇之一。正是本着患者生命至上的理念,临床药师们在工作中找到了存在的价值。积极、不抱怨、把学习当作一种习惯,是这个年轻团队不断成长的力量源泉。荣誉只是成长的见证,等待他们的,是更加精彩的挑战。
采访手记:把学习当成一种习惯,是这次采访中最触动我的一句话。七年时间,一个年轻学科从当初“名不见经传”到如今“国”字号的蜕变,改变了临床工作的格局。在守护生命的前线阵地上,他们和医生、护士一样,无可替代。